任 亮
际金融危机使全球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对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问题提出了质疑,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尼等国呼吁改革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四大技术难点
对此,中国证监会机构监管部研究员聂庆平认为,这种观点的提出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但是提出以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虽然合理,但存在很多技术性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难点。
第一,形成一个新的国际储备货币,主要还是有赖于世界经济整体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因为,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不是偶然现象,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随着美国的经济实力逐步超越英国,才建立起来的国际货币体系。而要改变这一点,很显然必须是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也就是说美国不再是世界经济强国,而其他国家可能成为了共同或者单一的世界经济强国。
现在,虽然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但美国是否就此成为了国际经济体系中一个次要的、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了呢?如果是这样,当然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会立刻消失。但现在看,虽然美国经济实力在衰退,但它仍然是世界最大经济体。因此在推动国际储备货币改革的过程中,首先会遇到这个最大的问题,要形成新的国际储备货币,还需要更成熟的历史契机。
第二,关于目前探讨的超主权地位的国际货币,实际上以前也有案例,但都不太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已经运行了十年的欧元。欧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超主权的储备货币,但从欧元这几年的运行来看,虽然形成了统一货币,有利于流通,但在协调这些欧洲国家之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经济增长方面,实际上遇到了不少困难。各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不一样,经济体不一样,要求货币统一,在理论上可以,但在操作上有很大的技术障碍。
第三,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价和定值也是个复杂的问题。比如SDR是在IMF的框架下建立起来的,是一种国际储备货币,但在实际操作上,其在发行、币值稳定、信用、流通等方面都存在技术难点,尚需要考量与完善。
第四,国际储备货币实际上需要有一个“锚”,比如此前黄金就是美元的“锚”。背后缺少单一主权国家确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就等于找不到“锚”,比如一篮子货币就等于要有一篮子“锚”,这在操作上是很困难的。
金融全球化存在严重弊端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对世界货币体系带来的最大教训是金融全球化的这种普世原则应该受到质疑。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全球经济稳定是否真正起到作用?是否真正是各个国家所需要的?
金融全球化给全球带来的货币危机是很严重的。据IMF统计,在抛弃金本位后,过去发生的信用危机只会导致银行危机,不会导致货币危机。但全球化后,尤其现在,信用危机能够导致银行危机进而导致货币危机,并最后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如果没有金融全球化的“温床”,就不会产生全球金融危机。可正是由于有这个“温床”,有了全球化机制、全球化传导、金融衍生品的全球推销,才使近代金融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无论是墨西哥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还是亚洲金融危机,到这次美国不负责任的金融衍生化、高杠杆化最终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都是如此。
从这个危机带来的弊端可以看出,这种所谓让全球货币统一、资本流动统一,达到一种共同金融的模式,这套战后国际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至少不能让它再衍生和发展下去。美国要负起责任,需要整顿泡沫化、高杠杆化的全球资本扩张,以及金融机构的全球扩张。(摘自2009年4月1日《第一财经日报》任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