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连
探究性学习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探究性学习旨在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改变过去学生单纯的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供同行商榷。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传统数学观念的影响,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主动性被压抑,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教学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这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保证,因而每位数学教师都要确立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的观念,不同的学生学习水平不同,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不能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允许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二、引导探究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发展的全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个人水平、教材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变式探究。这是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升华,发展技能技巧的重要一环,在设计上要注意两点:一是挖掘教材的问题、习题、练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把问题逆变、变换条件,引申结论,图形的运动变换等方式,编好变式探究题组。二是变式探究的设计要遵循“低起点、多层次、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要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和人事结构的统一,使之举一反三。
2.发散探究。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应该发展学生的发散探究,启迪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思考,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中心环节。
当然对于同一个探究活动,教师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多种探究方案,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研究,但无论哪种形式,都必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的过程。
三、提供给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我探索、体验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给予,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并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通过探究得到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通过交流讨论而得到的教师尽量少说。本着这一原则,我在复习长方体、正方体、三棱锥、圆锥模型各以一个不同的侧面观察,学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再让学生联系实际回想生活中看到的这些物体,然后让学生把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这些物体进行观察,再拆开平铺再观察,我在不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去发现他们的特征,并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发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学生的动手,直观演示、可能与模型是一致的,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维上却是千变万化的,得到的结论也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这是提供学生发展思维的极好机会,即使失败也是一种亲身体验,一种收获。
总之,正确运用探究性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手段,同时,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获得新知,在创新中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彭店子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