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版教材《〈孟子〉二章》的几点质疑

2009-07-15 04:42蔡运利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旧版新教材孟子

《〈孟子〉二章》是初中语文教材几经更新后始终保留的文言文基本篇目,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发现新版教材和旧版教材在一些细节方面有些细微的变化,这些局部更改确实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的严肃精神,但有些更改是没必要的,甚至是错误的,值得商榷,下面笔者提出几点质疑。

一、对课文分段的质疑

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旧版教材是这样分段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新版教材则把三个自然段合为一段。

为什么要把三段合为一段呢?

笔者查阅了中华书局的《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孟子〉译注》,两书都是一章为一自然段,和新版教材是一致的。因此,笔者认为新版教材这种体例至少有两种好处。

第一,忠实于原著,体现了对经典著作的尊重。

第二,充分体现了新教材“自主、合作、探究”的编排精神。相比较而言,旧版教材的分段方式乍一看层次清晰,一目了然,学生能够迅速把握孟子的逻辑思路和“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但是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种分段方式等于把现成的答案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把编者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新教材的编排体例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论证结构,体会作者巧妙严密的逻辑思路,进而享受到自主探究的喜悦。

但同时问题也出现了。

第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旧版教材是这样编排的: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新教材则作了如下变动:

把旧版教材中的一、二自然段合为一段,三、四自然段合为一段。

笔者认为把旧版教材的一、二自然段合为一段未尝不可,因为它们都是从客观条件论证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但是把三、四自然段合为一段就不妥了,因为第三自然段论述了人成才的主观条件,最后一句话“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对全文的总结,故单列为一段比较妥当。

笔者又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孟子〉译注》、中华书局的《孟子》,发现了两本书中本章都是作为一段出现了。因此笔者建议第二章不妨仿照第一章的编排体例,让第二章作为一个自然段出现。这样至少有三个好处:第一,两章短文编排体例相同,避免了前后矛盾。第二,避免了关于分段的分歧。第三,正如前面分析,本文作为一段出现,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文章的逻辑思路和结构层次。

二、对课文标点的质疑

第一章中“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新教材则把中间的分号改为了逗号,笔者认为不够妥当,因为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两层意思之间构成转折关系,中间一定要有分号来加以强调。

第二章中“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新版教材则改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笔者认为这种改动不尽妥当。“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两层意思,中间一定用逗号隔开;同样“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三层意思,中间也一定要用逗号隔开,显然新版教材的改动是没有道理的。

笔者查阅了中华书局的《孟子》,这句话是这样标点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种标点方法也和旧版教材相似,只不过把两处分号改为了句号。

第二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行拂乱其所为”,旧版教材是这样翻译的:“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新版教材则这样翻译:“使他做事不顺。”两种翻译比较,前者对原句的理解是:行拂/乱其所为,“行拂”即“所行不顺”;“乱其所为”即“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旧版教材的翻译基本和原文吻合,但是意思前后重复。新版教材的翻译倒是避免了重复,而且也和前面的句子在语气上贯通一致,但是有一个“行”字如何翻译,如何理解,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出现这些问题,关键原因在于标点者断句有误。

笔者认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应该这样断句: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即前半句断到“行”字后。有下面几个理由:

1.避免了上述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空乏其身行”可以理解为“使他身无资财,行动疲惫”,动词“乏”也有了明确的支配对象。“拂乱其所为”可以理解为“使他所做事不顺”。新版教材对这句话的翻译也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2.从节奏、语气上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其心志”“其筋骨”“其体肤”“其身行”“其所为”之前分别运用了使动词“苦”“劳”“饿”“空乏”“拂乱”组成了动宾关系短语,句子结构一致,使得文章节奏更鲜明、协调,语气更流畅、贯通。而“行拂乱其所为”的节奏是“行拂/乱其所为”与上文完全不协调;“空乏其身”粗看字数、节奏好像也与上文一致,其实不然,“空乏其身”中的“其身”与上文中的“其心志”等并不完全一致。

以上质疑仅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孰是孰非,敬请同行和专家考究定论。

(蔡运利 曲阜市防山乡中心中学273165)

猜你喜欢
旧版新教材孟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关于旧版远程管理系统中的稿件说明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与旧版内容对照(关于建筑物的防雷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