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一句话道出了黄山之美。的确,黄山之美让无数人倾倒,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为黄山写过颂歌。在众多的文章之中,徐迟的《黄山记》独树一帜,颇具匠心。文章描绘了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荡气回肠,是一曲优美的大自然的赞歌。
一、构思别出心裁,布局独具匠心
作者把大自然当作主人公来写,撇去了常人自己介绍的俗套,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开头落笔不凡,以一种居高临下之势,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第一部分作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表面上看起来与“黄山游记”的本体有些游离,可有可无,其实不然。它写历史上登上黄山的人少,从一个侧面烘托了黄山之险。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让人感受黄山的变化无常的特点。
四个部分看似独立,却用“险”“奇”二字作为脉络暗中勾连。
二、表达手法灵活多变,黄山“险”“奇”再现
为了表现出黄山的“险”“奇”,徐迟使用了众多手法,把劈地摩天的山峰,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的青松,倏来倏去的云,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描写得维妙维肖,如临其境。
第一部分用的是比拟手法,把大自然人格化,叙述了大自然如何“创造”和“安排”黄山胜景:它用“大手笔”好“手法”分布黄山山峰,它为胜境“打开”云库,“委托风神”带来名贵树种,并且“赏赐”给人们罕见的“摄身光”。这些比拟手法的运用,使读者读来一点也不会觉得平板、枯燥。
第二部分是引用史料的手法,叙述了人们的登山简史。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传说黄帝与浮丘公、容成子登上了光明顶,唐宋时期的李白和吴龙翰登上了莲花峰,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能登上莲花峰顶,所有这些从侧面表现了黄山之险。李白之诗“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正是黄山险峻的真实写照。引用的手法的使用,表现了黄山的险峻,增加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魅力。
第三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正面表现黄山之险。“人字瀑”前,古人登山的是“仅可托足”的五百级罗汉级与现在的“比较平缓,相当宽阔的石级”相比;“天都峰”古代是“心甚欲往”“客怨,仆泣”“天都险莫能上”“归而堕崖”,现在是“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直上,直上,直上”“有石栏、铁索护卫”。古今对比,写尽一个“险”字。
第四部分采用了拼组画面的手法,松涛、云海、霞光,一幅幅画面“诡奇”“异常”,给人一种神秘感。
三、语言华美如诗,联想想象丰富
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来描绘黄山奇景。七十二峰险壑迭出,云海忽聚忽散,奇松铁骨铁肌,初升太阳鲜红无比,摄身光神奇罕见的想象,一道温泉能治百病,溪流飞瀑煞是壮观……在作者笔下出神入化,任其驰骋。作者采用清新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融现实的自然景观与荒诞的幻异奇观为一体,扑朔迷离,令人心驰神往。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把初升太阳比作“腾空的火球”“琉璃宝灯”;风云汇聚便如“笙管齐鸣,山呼谷应”“雪浪滔滔”;云雾缭绕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隐于云海中的山峰成了海中“暗礁”,并由此想到自己“扬帆出海去”。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邱前进 广东省英德一中51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