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语文课堂探究

2009-07-15 04:42张乐乐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新课程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从2004年开始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推行后,全国各省市也逐渐展开,浙江省也在2006年全面铺开,至今已近三年。广大一线教师在一次又一次的新课程培训中,逐渐转变了旧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接受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教学方式也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特别是合作探究式学习使得课堂异彩纷呈,充满了活力,张扬了个性。但是在这热闹、繁华之下,又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状况。比如教师盲目追求新潮,教学目标不落实,教学方式浮躁虚华,游离文本故弄玄虚等等,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仍然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及对他人课堂教学的观摩,认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教什么”“怎么教”“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方面去考虑。

一、“教什么”,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这一直是语文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各路行家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笔者认为这两个概念并非水火不容。

一篇语文课文,它所具有的价值点很多,从字、词、句、篇章结构到思想品德教育、生活能力指导,更到科学小常识、社会生活知识等,那到底该教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对这些课文进行二次开发,删除那些不具有语文价值的方面,选取有语文特点的,并能体现语文价值的方面呈现给学生。也就是说,这堂课要有语文的味,不能变味为讲科学,讲政治。当然,当这些有语文价值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后,最终的目的是要用它来作例子,使学生获得某种语文能力。所以“教教材”“用教材教”应合起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教教材中某些有语文价值的东西,用这些东西来教会学生某些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获得某种语文能力。

因此,一堂高效的语文课首先就要明确教什么,即教学目标的明确确立。

笔者曾经去某中学听一堂语文公开课《金岳霖先生》,那堂课教师始终问一个问题: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先是分组合作探究,后是代表发言。学生纷纷指出金岳霖先生的为人特点。讲到金先生走路“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之时,教师甚至让学生模仿走路,引得课堂笑声阵阵,气氛甚是热闹。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意犹未尽。教师则匆匆总结说:从这些细节可看出金先生的为人特点——独特、有趣。然后就下课了。笔者想这堂课直到结束了,学生们还只是知道了原来学术界有个叫金岳霖的人,他是一个独特有趣又单纯率真的人而已。不可否认,这确是本篇课文的一个价值点,但这并非语文的重要价值,这种知识从政治课中也同样能了解到。《金岳霖先生》是必修二第四专题第一板块的一篇文章,该课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之上,应教给学生作者是如何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并找出相关的语言去品味、鉴赏,并进而学会这种写作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才是语文课的特点,这才是有效的教学。

所以,“教什么”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基础,教师要甄别、筛选文本中有重要语文价值的知识点。

另外,新教材容量大、课时少,每篇都精讲几乎不可能。新课程强调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教师完全可以自己主动驾驭教材,而不被教材所束缚,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去筛选、组织教材,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怎么教”,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

“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用什么教学设备等方面,它是高效语文课堂的关键。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学方式因文因生而异,切忌“合作、探究”到底

自从新课程倡导语文课上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之后,许多教师教学就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一堂课只有实施了“合作、探究”方显新课程特色。于是,不管文本特点、学情特点,课堂上总要同桌或前后桌合作交流,热闹一番。就连某些领导也把课堂上是否有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衡量这堂课是否有效的标准。于是,该是自我思考的要跟别人交流,少了一份冷静的思考;该是诗文朗读品味的也要合作交流,少了一份语言的感悟体验。这样的课堂成了一种盲目追求时髦的低效课堂。

另外,有些人更是认为既然改革,那就要彻底地颠覆传统。传统课堂中的死记硬背、习题练习等接受性学习都应该抛弃。因此有些教师完全忽视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认为课前字音、字形都是些小儿科,只强调合作、探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语文是一种工具,那么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就还是必须的。死记硬背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否则何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何来现今有人提出要回归传统,背诵《三字经》呢?试想,如果面对一批基础特差的学生,他们连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都未掌握,教师却一味地要求合作、探究,这有意义吗?比如上文言文,学生根本翻译不了,那还不如教师逐字逐句翻译,学生勤记笔记、背诵理解再辅以巩固练习来得实在,来得高效。

所以说,教学方式要因文因生而异,不同的文体,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而不能一味追求“合作、探究”。

2.问题要有统领性,切忌多而滥

提问意味着师生对话。一个难度适宜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中,并能使教师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东北师大附中的孙立权老师曾说过:“一堂课,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举起了丛林般的手臂,完了,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价值。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开始没有人举手,因为大家在思索。过了一会儿,慢慢地有人举起了手。这才是有价值的问题。”那怎样的问题才有价值呢?笔者认为问题要有统领性,能提纲挈领,把握整篇课文。因此,问题切忌多而滥,要少而精,并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其实,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往往是一两个统领性的问题贯穿始终,整个课堂结构清清爽爽。

比如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安妮日记》,整堂课就是两个问题:“安妮过着怎样的生活?”“安妮的精神世界如何?”前后两部分构成了一堂课,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意味着落实了教学目标。

再如《鸿门宴》,一种教学设计是一段一问,“项羽决定进攻刘邦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大怒,这一‘怒字说明了什么?”“项羽听了项伯的话马上应允说明了什么?”“项羽听了刘邦的谢罪之话,马上说出告密者说明了什么?”“鸿门宴上的座位有什么特点?”等等,问题多而滥,而每个问题都已隐约包含了答案,学生不用多少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问题根本就是低效或无效的。而另一种教学设计是只提一个主问题: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显然,这个问题统领了全篇,学生必须积极地思考,从文章各个地方去仔细地找、探究,问题少却高效。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切忌越俎代疱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已走进课堂。多媒体利用计算机传递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地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课堂创造一种情境;而网络能让学生实际演示操作,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又可以进行信息反馈、交流,信息量大、速度快。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信息能力与学科整合”“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等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只能是服务于语文教学,它只应该起到“服务”的作用,为教学创设情境,而不是越俎代疱。语文课还是要有语文课的本色。

笔者曾听过一堂诗词鉴赏课,光幻灯片就有数十张,一张张走马观花,却少了应该有的朗诵、对诗词语言的品味,使语文课在图片和声音的热闹中失去了语文本色。

相反,笔者也曾开过一堂公开课《雨霖铃》。笔者先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优势,在课前播放音乐《送别》,渲染教学氛围。在整体感知意境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选取了与诗词内容相符的画面,通过链接,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播放,并选择低沉哀怨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再次营造教学氛围,创造教学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上的体验。而在对诗词的鉴赏上,主要还是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通过想象、联想来感知意境美,又不断地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增强审美体验。自始至终,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为教学锦上添花,这样才是高效的语文课。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保障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师生对话中的首席代表。课堂高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更离不开教师的睿智、反思意识及个人的专业魅力。

首先,教师要有处理预设与生成之间矛盾冲突的睿智。

一堂课,没有预设不负责,但同时又是没有生成不精彩。预设是教师的意愿,而生成却是学生的意愿,两者之间总会有磨擦,有冲突。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睿智去引导,去化解。所以教师要随时做好课堂教学万变的准备,灵活机智又恰到好处地处理课堂中的各种生成。一位教师在开公开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他预设了一个环节,幻灯片出示了三种对“传统”一词的解释,让学生谈谈同意哪种观点。学生选了第一种第三种,可就是不选他所预设的第二种,他不断地提示,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拉到第二种上,可学生就是不干。

这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其实,这位老师只要充满睿智地说一句 “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那接下去老师也来发表一下”,便可把学生引向第二种。

其次,教师要有反思意识。

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方式或者有没有比这种教学方式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只有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使得学生在40分钟的课堂上获得更大的收获,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比如《落日》《勃朗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两篇新闻体裁的文章,其中《落日》是消息,《勃朗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是通讯。教学的目标定位于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消息和通讯的不同写法。刚开始教学时,两篇课文笔者各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可上得比较乏味,学生也提不起多大兴趣。于是,课后,笔者及时反思这种低效的教学方式,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在另一个班,笔者采用比较的教学方式,两篇课文合在一起,抛出一个主问题:以文本为例,比较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异同。学生的兴趣明显高涨,积极探究两者的异同,并互相交流,补充完整。最后笔者再以幻灯片的形式,总结归纳消息和通讯这两种体裁的特点,并布置作业,将《落日》改成消息,以巩固知识点。经过反思后调整的课堂显然是一堂高效的课堂。

再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

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直接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引起学生的崇拜。一个受学生喜爱、崇拜的教师,他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势必会高度集中,热情洋溢,课堂教学也相应地高效,成绩自然提高。一旦成绩提高,又反过来更加喜欢这门课,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当然,教师的个人魅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平时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拓展眼界,丰富知识。一个知识面广、语言幽默风趣、始终面带微笑乐观向上又极具亲和力的教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他,不喜欢他的课,他的课又怎么会低效呢?

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还要继续不断地摸索、探究,以求得语文课堂的高效!

(张乐乐 温州市第十五中学325011)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新课程教学方式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