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完《离骚(节选)》后,有敏而好学的弟子对屈原“爱国主义诗人”的称谓提出了质疑,认为屈原没有“天下”的概念,看不到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楚王愚忠而自蹈死地,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况且楚国早受封于周王室,就算爱国也该以忠于周王室为标志,并列举出金庸《射雕英雄传》中黄药师讥讽孟子的诗“其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为据。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兹就此稍辨析之。
首先,从“国”的概念来看。秦以前的国家制度是“邦国制”,邦国的“共主”即周天子。天子拥有的是“天下”,而“天下”的范围当时的中国人看来却已经是“全世界”了。所以在当时人的心目中,天子不是“国王”,而是“世界王”。国王是诸侯,诸侯拥有的是“国”,又称“邦”。其实“天下”不过是“联合国”,唯独诸侯的“国”具有国家性质,拥有领土与主权、政府与军队,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外交活动(当时即叫“邦交”),可以缔约、结盟、通商、宣战,还可以兼并。各“国”之间,语言异声,文字异形,衣冠异制,律令异法,“国内”则统一。总之,这个时候是“以邦为国”。(详见易中天《帝国的惆怅》一书《帝国制度》一文)从这个角度看,屈原忠于楚君、楚国不正合乎现代意义上爱“国”的实质乎?
又从楚国的历史来看。西周初年,据说楚先王鬻熊曾“子事文王”,熊绎也曾接受过成王的封爵(《史记·楚世家》),但是由于楚文化自身的特性(如优越自足的经济条件、强烈的个人意识、巫风盛行等),楚国常被中原诸国看作“蛮夷”,如《国语·晋语八》说“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为荆蛮,置茅绝,设望表,与鲜卑守缭,故不与盟”,楚人连会盟的资格都没有。《诗经·鲁颂·閟宫》更是把楚人和北方的戎狄并列为惩罚的对象:“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这都使得楚国民众的民族观念尤显浓厚,因而屈原热爱祖国是和他“深固难徙”的民族观念密不可分的。
再从屈原所处的时代来看,人们也有强烈的国家观念。苏秦、张仪是战国著名的游说之士,当时人们对两人的评价是:“左右卖国反覆之臣”(《史记·苏秦列传》)、“左右卖国以取容”(《史记·张仪列传》)。如无“爱国”的概念,“卖国”之说从何而来?只不过,先秦时(或者说整个封建时代)人们爱国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途径就是忠君,屈原也不例外。翻开《楚辞》,可以看到“忠”有着相当高的使用频率。应该看到,屈子的这种“忠”是无私的,不以个人得失为转移的,如“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离骚》)、“事君而不贰兮,迷不知宠之门”(《九章·惜诵》)等等,而且此种“忠”的目的,是让君的统治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换言之,“忠君”只是手段、途径。因此,对君本人就必须提出一种道德标准的要求。王逸在解释《九章·抽思》中的“何毒药之謇謇兮,望荪美之可完”一句时说“想君德化,可兴复也”(《楚辞章句》),明确反映出屈原对君王的这种道德标准要求。为此,屈原在其几乎所有作品中都反复申明这一点,比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离骚》),其最终结果当然是以“兴复”楚国为目标。“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王逸《楚辞章句》注为:“皇,君也。舆,君之所乘,以喻国也。绩,功也。言我欲谏争者,非难身之被殃咎也,但恐君国倾危,以败先王之功。”这无疑很明确地指出了屈原将君、国视而为一,并通过忠君而爱国的思想。
屈原忠君的最后目的在于“恐皇舆之败绩”,在于“国富强而法立”,无私为国就是其“忠”的内涵,当面对楚国的现实时,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折射在作品中就形成了特殊的表现形式——“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离骚》),《九章·惜往日》里更毫不隐讳地指责君王“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谄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甚至尖锐地责骂楚王为“壅君”。班固在《离骚序》里批评屈原“责数怀王”,颜之推说他“显暴君过”(《颜氏家训·文章篇》),都从批评的角度注意到了这一事实。而朱熹《楚辞集注》所说的“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则从正面以爱国的目的去解释了屈子的忠与怨。
忠君,怨君,盼国富强,就是屈原爱国最主要的表现,千百年来,人们正是从这些感人至深的思想、观念、行为中去抽象、升华出屈原的爱国主义的。
最后再说到爱国主义。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现代词汇,人们经常借用列宁的话来作为对爱国主义的解释:“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列宁说的不错,爱国主义确实包含着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但是,把这句话作为爱国主义的定义,就未必全面而准确。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多方面。“主义”则是表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主张或态度。当“爱国”与“主义”构建为“爱国主义”这一特定语汇时,它就不仅仅是一种感情,而且还是一种思想或精神。屈原注重自身修洁,时时以诚信自戒,对君国则以忠贞自许。其作品中溶透着深深的爱国情怀。正因为他对故国、对人民有着满腔的热爱,才使他身遭逆境也不肯离开祖国。因为,他要不辜负楚地的大好河山,他要竭尽全力主张内修美政,外则合纵抗横,实现统一的大业,拯救百姓,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这种与国共患难、同兴亡的精神难道还当不得“爱国主义诗人”之称乎?
(存少辉 云南师范大学附中6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