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一名新教师

2009-07-15 04:42荣雪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人文

新课程改革的洪流袭遍了大江南北,涌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轰轰烈烈之中,许多旧的传统被颠覆,这种颠覆带给我们教师巨大的挑战。许多教师顽固地认为,新课改只不过是教材的改编,完全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用旧瓶装新酒。如此则扭曲了新课改的本质,也无法经受住课改大潮的千淘万漉。教育改革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混乱与整饬、沉沦与奋起、毁灭与创造、颠覆与回归、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时代。在传统与创新的交融和碰撞中,步履维艰的教育者不能再固守旧我,而是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重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扭转自己的教育思路,以一种全新的教育形象屹立于教改的潮头。

一、以新理念把握教学本质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本质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有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文学作品审美能力、质疑批判探究能力应属语文工具性的范畴,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其实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造完美人格。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谨防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将语文教成一潭死水和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将语文架空、虚化的两种错误倾向。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人文、人本、人性”等成为流行词汇,许多人片面认为,语文课改就是要放大语文的人文性,以人文性为统帅。在教学中弱化文本,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架空教材,淡化甚至放弃了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构建;盲目地拔高,以关注生命、社会,培养情感,追求价值为由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殊不知,失去了文本的支撑,人文性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永远不可能触及的空中楼阁,如此势必违背语文课改的初衷。所以,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老师,我们应及时、准确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本质,借助文本而不是死守文本,适度迁移而不是盲目拓展,在帮助学生形成语文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语文对学生的精神陶冶,人文关怀。

二、以新视角选择教学文本

如果说新课改的理念是无形的、抽象的,那么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则是有形的、具体的,它是课改理念的最好诠释。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文本编排变传统的以文体为圆心为以内容为圆心,由关注形式到关注内容,这种编排突出了综合性和整体性,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整体感悟的氛围,让学生完全沉浸到对专题精髓的体悟中。其次,新教材的选文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的特点,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选文除了传统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之外,又涉及了新闻传记、文化著作研读、语言文字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新教材中除保留一些传统的经典篇目之外,还增加了许多新鲜的面孔,让人耳目一新。这些作品真正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心灵,因而更容易唤起兴趣,引发共鸣。

教材的改编给我们带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则无法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如何有取有舍、有主有次地选择文本进行教学成为新课改带给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大部分教师的做法是“避生就熟”“避难趋易”。“避生就熟”的做法是固守传统阵地,回避生疏、新鲜的面孔。如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吟诵青春”板块中选择了三篇文章:《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大部分教师在处理这一部分时是《沁园春·长沙》重点讲读,全诗背诵;《相信未来》一笔带过,点到为止;《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课外阅读,自行处理。《沁园春·长沙》作为传统篇目,许多教师已经烂熟于心,可信手拈来;而余下两文作者为食指、江河,是语文教材的稀客,许多教师甚至闻所未闻,故而这两篇文章在选文时受到排挤,被打入冷宫。殊不知,这两首诗中出现了大量精彩的意象,意境朦胧,艺术表现手法多样,是学生体悟现代诗歌之美的典范之作。手中的“珍珠”被许多教师盲目地当成了“沙砾”弃置不理,可惜可叹。又如,“获得教养的途径”一专题中选用了三篇文章:《劝学》《师说》《获得教养的途径》。大部分教师花了一周甚至更多的时间讲授前两篇文章,而《获得教养的途径》则被处理为课外阅读,原因是这一文语言艰深,趣味性不强,故而避难趋易。诸如此类的文章还有《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今生今世的证据》《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等,大多数教师都没有讲过或者粗略带过,学生基本没有印象,更谈不上文本研习和思想启迪了。

教师的“偏食”“挑食”将给整个阅读教学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新教材也在教师的挑挑拣拣中回归了旧面貌。所以教师必须积极调整自己的阅读品位,增加阅读储备,更新阅读观念,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文本亮点,多角度、多样化、多层次地选择文本,为学生提供品类齐全、营养丰富、色彩斑斓的精神盛筵。

三、以新思路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新课标、新教材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合理、健康、有序的平台。但作为主体的学生能否在这一平台上上演一出好戏,还需要幕后英雄——教师。新课标以探究为核心,引导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活动体验、问题探讨、文本研习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平台,注重学生个体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主张还学生自由、独立的学习空间,但这并不等于取消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做一个点名者、点评者,而是要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主体,相机导向,就误纠偏,适时收放,以新的角色引领学习的主流,以新的思路变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即“接收式”学习。教师目中无人,不顾个体差异一讲到底、一练到底,将语文课变成个人才艺表演课,台上老师声情并茂、妙语连珠、风度十足,台下学生事不关己、呆若木鸡、无动于衷。这种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做法在新课程标准之下被判处了死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异军突起,小组探讨成了语文教学的宠儿,成了学习方式的最佳形式甚至是唯一形式。于是乎每堂课上都有小组讨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洞洞,只有探究之形而无探究之实。所以,教师必须冷静面对语文课堂,以新的思路来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标并不完全否认“接收式”学习,它提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强调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与此同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应有选择有目的地展开,真正发挥合作探究在培养学生个性特征、合作精神、探求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只图形式上的热闹、生动,而将语文课堂教学推入另一个深渊。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新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新的思路组织课堂,变革学习方式,引领学生们走向一片健康、多彩的语文天地,让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大放异彩。

(荣雪飞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14500)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程人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