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寒生 岳贤平 张小怡 王伟贇 高 菲 张 萍 赵满红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生态问题也由此而生。文章分析了信息生态问题的产生、信息生态因子的构成以及当前存在的社会信息生态问题、原因,讨论了信息生态环境与社会诸要素的关系,提出了和谐信息生态的构建方法。
〔关键词〕信息生态;信息生态因子;社会要素;和谐;构建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3-0066-05
1 信息生态问题的产生
社会信息生态研究产生于信息环境问题并致力于解决信息环境问题。它以人类和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在当今迅速变化着的信息时代,信息作为维护人类社会进步所必须的一种重要资源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80年,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未来学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信息圈”的概念。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也于1983年重申了“知识圈”的概念。这些“圈”概念的提出,表明人们开始思考信息生态问题。所谓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人与信息环境之间以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反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需求满足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运动状态,是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这些信息交流要素,我们称之为信息生态因子,它们构成了复杂的社会信息生态系统。
信息生态因子是指“信息环境中对人类及社会组织的成长、行为、发展、流动和分布以及社会进化与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包括:既是信息环境的主体又是信息交流对象的信息人;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即信息环境,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伦理、信息政策、信息法规等。
信息生态因子具有综合性、主导性、可调剂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2 信息生态因子分析
2.1 信息人
按照美国情报学家兰卡斯特的观点,信息生态中的关键因素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人——信息人。人是信息环境的主体,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主导性要素。这里所述及的信息人是从广义上而言的,不仅包括微观层面的单个个体,还包括宏观层面的从事信息工作的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的这一特殊群体。目前,国内学者对信息人的信息素质研究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认识,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
2.2 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依附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总和。信息环境与个人及社会组织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一方面,是信息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信息环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深化提供了信息基础、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信息环境的反作用,信息环境的发展总是受一定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环境。良好的信息环境可以扩大人们的行动空间,延伸人们的感知时间长度,活跃人们的思维,改善社会思维的质量。
2.2.1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一词最早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美国人沃罗尔科在《加拿大的信息资源》一文中提出。8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的孟广均教授最先将“信息资源”一词引进我国。90年代以后对它的研究呈大发展趋势。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经过选取、组织、有序化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信息内容、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等共同组成的一个资源系统,它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及环境适应性等特点。
信息资源是构成信息环境的基础,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对象性要素。
2.2.2 信息技术
广义而言,“凡是涉及到信息的产生、获取、检测、识别、变换、传递、处理、存储、显示、控制、利用和反馈等与信息活动有关的、以增强人类信息功能为目的的技术都可以称作信息技术”。未来最重要的技术趋势,就是要求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与通信技术、感测技术和控制技术而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特征的智能信息环境系统,以有效地拓展人的信息功能。在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主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信息媒介,是一种工具性要素。信息技术对人类最突出的贡献,在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对称化程度大大提高。
2009年3月第29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09Vol.29 No.32009年3月第29卷第3期和谐信息生态分析及其构建研究Mar.2009Vol.29 No.32.2.3 信息伦理
在我国,信息伦理的研究,最初主要表现为对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信息伦理一般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信息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与传统伦理相比较,信息伦理更为注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社会中,由于以数字化的信息为介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凸现出间接性、匿名性,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变得极为模糊,为此,对于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2.2.4 信息政策
我国卢太宏教授提出“信息政策是指国家用于调控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活动的行为规范的准则,它涉及到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信息业的发展规划、组织和管理等综合性的问题”。信息政策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①指导作用;②调节作用;③干预作用;④规范作用。
2.2.5 信息法规
信息法律系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在信息的取得、使用、转让和保护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利益问题和安全问题的全部法律规范。其内涵既包括宏观上调整国际间信息交流中的关系问题,又包括微观上调整国内的公民间、公民与集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信息利益关系。信息法律的社会作用是法律本质、目标的外部表现和具体化,包括规范和作用两个基本方面,即通过调整社会人的行为规范发挥其基本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引导、评价、教育、预测及管理公共事务和实现社会管制等方面。
3 当前存在的社会信息生态问题
现代社会信息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从宏观上看,当前存在的社会信息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
3.1 信息鸿沟形成
“信息鸿沟”又称数字鸿沟,它是一种因地域环境、教育水平不同而对数字化技术掌握和运用存在差异所导致的不同群体在社会中面临机遇不等的一种现象。它既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典型的如信息垄断,即信息资源不合理的被独享或专用的状况,是造成信息鸿沟的主导因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O)统计,全球书刊发行量的83%、报纸发行量的78%、电视发射台的95%集中于仅占世界人口30%的富裕国家。全世界电话75%集中于世界人口15%手中,数据库的90%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信息富裕和信息匮乏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信息鸿沟早已不是单纯概念上的信息技术应用的鸿沟,而是一条全球性的“经济鸿沟”。它造成了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的两极分化,信息占有的不平等导致了竞争的不平等。
3.2 信息污染严重
所谓信息污染,是指在人们从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信息失真、过时、重复、堵塞、误导、干扰,导致许多虚假、冗余、过剩、老化、淫秽等不良信息的存在,影响人们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导致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失误。
信息污染现象主要存在于信息赝品、信息冗余、信息超载、信息过时、信息污垢等方面。
3.3 信息障碍加剧
阻碍信息交流的因素很多,如原来就存在的语言障碍、心理意识障碍、文化历史障碍等。如今社会又产生了新的阻碍信息交流的因素,如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体制等等。
3.4 信息流通失衡
信息的流通服从“势能原理”,从信息势力强的国家、地区、群体发出的信息流更容易获得传播,而信息势力弱的国家、地区、群体则更容易出现只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的状况,从而导致信息流通极不均衡,使信息的自由流动变成了单项流动。
3.5 全球信息冲突更加激烈
由于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对这一资源的争夺将会越来越激烈,矛盾会越来越多,冲突会更加激烈。
3.6 信息人才短缺
信息人才是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能力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我国信息人才短缺的突出表现在信息化人才指数低。2002年3月,《国家信息化水平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我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38.46,其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最高,为65.89,而信息化人力资源指数只有13.43,在各要素指数中最低。信息人才的国内流动还存在着流动的结构失衡问题,人才集中流向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使东、西部地区的信息人才资源差距进一步拉大。
3.7 信息政策与法规建设不健全
我国在信息政策与法规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信息立法不健全、不完善,缺乏完备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全国的信息化建设,诸如保护公益类信息业知识产权的法规以及信息化促进法、信息采集与传播法、信息服务业管理条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条例等,都有待制定。信息行业标准也不统一,如图书馆建设中,自动化系统软件有很多在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的情况下研制开发的,共享兼容性差。
3.8 信息安全日益严重
信息安全通常是指信息的泄漏、信息系统被破坏致使信息损坏、信息侵犯等必须面对的安全性问题。信息安全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己创建的信息系统的能力不足和认识不足所造成的系统不完善所导致的客观存在的系统脆弱性。二是现实中存在的斗争、竞争和犯罪所导致的主观对系统脆弱的发掘和利用。
数字网络化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由于其逻辑、协议、接口的繁杂和标准化的不彻底,构成部件中经常发现设计和工程实现的错误和不兼容。IBM的研究人员指出,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大约每1 000行代码中就可能出现1个,而动辄几万行、几十万行的操作程序、数据库或应用程序,出现和存在错误的可能性就更大。
“黑客现象”作为信息空间的特有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存在,他们发起的“群众运动”也从一个侧面发现了专家的不足,找出了信息系统的诸多漏洞。“电脑病毒”随着自动生成技术的发展已由1989年1月的不足100种,发展到目前总量超过10 000种,而且正以每年12.5%的速度递增。美国电脑专家认为,目前人类抵抗电脑病毒技术的发展已跟不上病毒的“更新换代”。“个人隐私”的背景资料在网络空间中将会是一连串的符号,如何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将成为信息安全需要解决的首要伦理问题。
4 信息生态失衡原因分析
上述分析的当前存在的社会信息生态问题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信息生态失衡。所谓信息生态失衡,是相对于信息生态平衡而言的,信息生态失衡是指信息——人——环境直接的非均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从信息生态链的各参与者——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及信息环境入手分析信息生态失衡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
4.1 信息生产者方面的原因
信息生产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甚至大量生产散布虚假信息、淫秽信息等,造成大面积信息污染。黑客哲学泛滥,导致计算机网络“病毒”成灾,严重影响了信息安全。
4.2 信息传播者方面的原因
信息传播者有意或无意对信息传递的延缓,导致了过时信息的产生。信息通讯技术设备的落后,管理技术及其他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信息传播系统经常出现信息流通渠道受阻、破坏,造成信息过程中的信息拥挤、堵塞、干扰、缺损等现象。
4.3 信息分解者方面的原因
缺乏统一协调机制,一是导致一些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形成部分资源建设出现真空地带。信息分解者的信息意识、知识面的局限、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缺乏了解等方面原因,导致信息分解的不及时。
4.4 信息消费者方面的原因
信息消费者信息素质差,影响着信息的利用和吸收。信息崇拜容易导致信息自由主义,产生信息恐慌、信息孤独以及信息饥饿现象。对信息的滥用、误用、破坏而造成的信息污染,导致信息膨胀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拥挤和阻塞。此外,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消费者喜欢免费服务,为信息垃圾提供了空间。垃圾邮件和广告,困扰着人们的信息接收,加剧了信息膨胀。
4.5 信息环境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存在“软硬失调”现象。我国信息系统的建设历来存在着“重硬轻软”的问题,重视硬件投入,不注重系统设计、应用程序设计和管理软件等方面的研究,甚至把软件方面的投入作为硬件投入的附带。另一方面,信息政策与立法滞后,现行的一系列信息政策和法规,不能适应和满足迅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发展中存在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信息犯罪等问题,仍缺乏很好的规范与控制。
5 信息生态与社会诸要素的关系
当今社会,信息已渗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与人类社会整体及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社会的和谐既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生态环境。
5.1 信息生态与政治
信息生态对政治的作用是相当广泛的,有时甚至是关系重大的。主要表现在:
(1)保证社会政治制度的稳定性,维护国家的战略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传统的以军事干涉、武力颠覆为特征的侵略行为正变得越来越不可取,而必将让位以信息渗透、文化侵略为特征的国际政治斗争。在这种斗争中,信息环境成为各国渗透与反渗透、侵略与反侵略的重要阵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和完善一个良好的信息生态环境,对于稳定本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维护国家主权和战略安全都是十分必要的。
(2)有助于政治结构和谐。首先,信息生态平衡可以完善政府的制度结构。在法制方面,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信息公开、电子签名和认证等方面的法规制度的制定和施行无不需要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在体制方面,组织贯彻力和协调力的发挥离不开信息生态平衡。其次,信息生态平衡可以破除政府权力结构的壁垒。现实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多地依托数字网络,权力的网上平移就是权力的数字化。如果信息公开、信息交流畅通,就可以有效破除数字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权力壁垒。
(3)有利于政府能力的和谐。首先,信息生态平衡有利于政府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在信息生态平衡的网络环境下,政府可以高效率地工作,可以全面、科学地把握国内外最新讯情,制定出与时俱进的大政方针。其次,信息生态平衡有助于党内民主和党外监督。信息生态平衡可以保障政府快捷地获取充分信息,利用民主权利参与决策,增加执政工作的透明度。此外,网络为公众了解政府工作提供了快捷的通道,提高个人参政能力和机会,有利于党外民主监督工作的现实。
(4)有利于政治文化的和谐。政治文化是一个以政治认识为核心,政治情感为形式,政治价值为内容、政治思想为灵魂的有机整体。政治文化影响人们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左右人们的政治行为,影响政治的稳定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其核心内容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四有公民”,从思想上保护政治稳定。信息生态平衡有利于政治文化的和谐,它能够以一种理性的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现代需要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去统一各政治主体的政治思想,以达到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
政治对信息生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1)政治对信息生态的引导。信息生态环境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受到政治的导向作用,在任何国家,统治阶级的政治纲领、政策主张、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社会思潮等,都会给信息生态环境的发展带来明显的政治影响,使其往往带有某一国家在某一时期的鲜明的政治烙印。
(2)政治对信息生态的控制。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信息生态环境的管理和控制,新闻媒体、邮政通信、网络传播以及关于信息的法规政策制定等,都是控制的重要手段。
5.2 信息生态与经济
信息生态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
(1)良好的信息生态保证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现代经济界普遍认识到,信息是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种经营资源。在未来社会经济活动中,可能演变成最重要的一种资源,社会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信息资源的保证。
(2)信息技术激发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周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信息技术产业化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渗透,不仅使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由于信息技术强化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为世界经济找到了新的驱动力,出现了新的“朝阳产业”。
(3)信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GN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该比重的数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工业经济是否向信息经济转化以及转化程度的标志。
经济对信息生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
(1)经济体制对信息生态的制约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方针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企业的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企业是以生产为中心,不讲究经济效益,现在企业以生产为中心,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用户,追求经济效益。信息已进入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领域,企业生产者迫切需要了解、掌握、利用信息,人们的信息意识不断提高,信息产品的价值得到全社会的普遍承认。
(2)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了信息生态的发展水平。
各国的信息生态发展水平与本国国民经济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国民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程度就越高,社会的信息需求量也就越大。这就为信息生态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同时,国民经济越发达,社会财富就越丰富,对信息生态建设的投入就越多,这就为信息生态的完善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3 信息生态与法律
信息生态的复杂性与法律的社会性是信息生态与法律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动力。信息生态对法律的作用是十分广泛而深远的,这主要表现为:
(1)信息生态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立法与执法的过程。从立法过程看,法律能否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信息水平,因为信息与法律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向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的渗透而愈益密切。从执法过程看,社会信息生态对法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法律部门提供了更有效的执法手段。例如,计算机、通信设备、指纹和声纹鉴别系统等,罪犯数据库等已为执法机关广泛采用。
(2)信息生态的发展给法律部门提供了新课题,促进了许多法律、法规的产生,其中对各部门法的冲击最为明显:民法、刑法、版权法、专利法、合同法等。
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可以为信息环境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法律在决定信息生态的发展方向、组织管理、协调信息生态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等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通过法律,可以决定信息生态的发展方向,保证国家信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2)通过法律。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通过法律,解决信息生态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6 和谐信息生态的构建方法
信息化建设的实质是为人类社会构建和谐的信息生态环境,实现信息社会人类信息需求的和谐发展。信息生态失衡问题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信息生态失衡问题,采取一定的方法,构建和谐的信息生态:
(1)从系度角度出发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2)加强对信息生产的监控。信息生产者也是重要的信息污染和制造者,强化信息的生产管理,对信息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势在必行。因此,有关部门应设立多层次的信息质量监控机构,负责对流通信息的审查。
(3)加强对信息传递过程的管理。要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信息传递效率。加强信息服务宣传,将可靠、有价值的信息推向市场。
(4)普及信息生态意识,提高国民的信息素质。首先,在观念上要重视信息失衡现象,从国家的立场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树立危机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减轻信息过程的各种技术障碍和非技术障碍,提高信息获取、甄别和滤污能力。同时要加快发展自己的民族信息产业,实现基础信息技术的优先扶持战略。其次,要强化教育,提高国民的信息素质。信息活动的真正主体是“人”,人的信息素质的高低、信息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整个信息生态环境的好坏。为此,既要有普及层次的科普教育、道德教育等,也要有提高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而且后者更为重要。
(5)健全和完善信息生态法规建设
健全和完善的国家信息法规将有利于信息活动的健康发展和维护信息系统的生态平衡。建立健全全面、完整、结构严谨的法规,将信息资源管理、跨国界数据交流、信息网络建设、信息市场服务等工作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是保护信息生态的最强有力措施。法规是信息生态环境中的敏感因素,对维护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虽已颁布了《出版法》、《广告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但离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相差很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立法、信息安全立法、数据保护立法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法律,以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控制信息污染的生成、侵蚀和污染信息的传播,以维护信息系统的生态平衡就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
(6)加大研究投入,提高信息技术的创新能力
我国的信息技术多是从国外引进,创新能力不足。如果一味地引进技术,虽然也可以加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使我们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也不利我国的信息安全。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足于自主研发,将技术引进和创新相结合。
(7)营造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环境
信息社会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也加剧了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融合与同化、分化与边缘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如同自然生态平衡需要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文化的生态平衡也离不开文化的多样性。人类要为信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营造平等和谐的环境,强调不同民族文化交流的平等,尊重与认同原则,大力倡导文化和谐与宽容精神,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信息生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7 结束语
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无论是古代我国的“和”文化还是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设计,无论是近代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设想,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形成、发展与深化,预示着人类文明正在发生一场划时代的飞跃——从以物质资源和物质技术为基础的“物质型文明”向以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文明”的飞跃。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面临的时代背景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环境,因此,和谐信息生态的构建就显得十分重要,它也是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田春虎.信息生态问题初探[J].情报杂志,2005,(2):90-92.
[2]李凤石.信息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J].理论探讨,2005,(6):175-176.
[3]杜欣明.论信息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管理[J].现代情报,2006,(3):39-40,43.
[4]孟瑞玲.信息生态的失调与对策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8):127-129,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