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昌 罗忠宝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我们推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又有明确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由此可见,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尝试着通过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平台,利用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共享,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充满活力。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程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认识与体会。
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语文教学,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将文本演绎成图文并茂的课件,内容形象直观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高涨了。我在讲《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就在课上为学生播放了故宫的宣传片和科教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片子刚看完,学生就能画出故宫的平面图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利用老师制作的网页引领学生合作讨论,学生讨论热烈,尽情交流。课下我还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用不同的顺序介绍故宫,结果学生们都表现出独特的创意。其实这一课我只是略加引导和点拨,而兴趣才是真正的老师。
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晦涩难懂的内容生动形象化,容易实现情境教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中,如何理解百合花开在心田上?教学时,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幅在悬崖峭壁上竞相开放的百合花。接着提出问题:欣赏完这幅图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了什么?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畅谈自己内心的感受。我抓住时机总结:这朵开在悬崖上的百合花,它那种坚韧、永不放弃的精神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它不仅开放在悬崖上,也开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上。这样学生们就很容易理解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含义了,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而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开发了学生智能,培养了学生能力。
巧用媒体,讲评作文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上,讲评作文总是老师罗列出一些习作中出现的毛病,进行空洞地讲解,效果不明显,失去了进行作文辅导的良好机会。现在,我们利用多媒体网络处理作文教学上的问题就不再是难题了。作文讲评课之前,我经常将学生中的典型例文输入电脑。这里的所谓典型例文,是指写得特别好的片断和存在着明显问题的片断。上课时,将其播放出来,让他们阅读共同评议,既可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作文思路的开拓,更有利于差生借鉴、参考,使全体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全面提高。
巧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课内外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如学习《三峡》一课时,我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教学课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计算机功能,领悟三峡的美丽景色,设计类似“电子公告板”的一个“课堂讨论区”,由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点击计算机上的相关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视频文件上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使学生惊喜地发现了课文之外更多的精彩内容,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兴致勃勃地流连其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高潮迭起。它还使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也是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完美结合之处。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再现美、创造美的学科。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春》、《海滨仲夏夜》等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完美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传递给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感悟人生。
当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确定课件展示的最佳时机。在学生思维疲劳、处于抑制状态时使用课件形象刺激,促进思维,让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调动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结束,复习巩固时使用多媒体课件强化训练,理性升华。利用多媒体课件,既节省时间,又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实现科学整合,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