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惠娥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借由这一主题,现在的课堂大多应用引导、启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尽量使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去。在此教法中,学生的思维必然会很活跃。然而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如何的考虑周全,必然会在课堂中与学生积极思考的心灵有所撞击。那么这些课堂中智慧所撞击的“火花”——生成性资源,该何去何从呢?
结识智慧所撞击的“火花”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灵活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等特点。就灵活性而言,学生完成一个任务时,操作方法总是数不胜数,而远超教材上所例的几种操作方法。每当这时,“发明”出自己的解题法宝的学生会变得不安分起来,这将不是教师备课中所能预料到的。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削弱学生对探索操作步骤的好奇心,进而影响课堂效率。专家把这些课堂中智慧所撞击的“火花”称为生成性资源。叶澜教授指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言行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感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的生成性资源。”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的实践、听课与反思中感悟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程的特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一个过程,而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师生积极互动中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进步的一个动态过程。所以在实际的课堂中要有意识的恰当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来辅助“预设”,使课堂因为有这些“生成性资源”插曲的加入而更加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灵感。在不断地教学听课学习、实践和反思中,笔者悟到几个利于生成性资源产生的渠道。
1.将“舞台”还给学生
信息技术课程如果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不自然的与“授之以鱼”遥相呼应了。怎样才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吻合呢?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要将“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兴趣与激情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重组知识、深化知识。可事实上,在做一些实践操作题的时候,一些教师往往因为时间紧的关系,将题目的操作步骤通过演示、文字叙述等定得有板有眼来让学生练习,甚至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操作,就以为学生还不懂得如何操作而进行善意或略带批评的“提示”。却不知这样做,其实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完成布置的一个又一个任务而已,课后他们只知道依葫芦画瓢,这谈何“实践”与“创新”?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该把“舞台”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去探究、去创新。
2.团结就是力量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根据中学生的可塑性、好奇心、自信心等情况,利用小组间的比赛来完成教学任务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小组间的智慧的凝结形成合作与竞争同在的激烈比赛,学生的兴趣将充分地投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去,他们为争取胜利而积极主动的去合作、去选择、去接受,并根据自身的认知需要来主动地获得学习资源。在小组间的激烈的比赛中怎能不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展示台的魅力势不可挡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操作部分比较多,教师要恰当的利用初中生好动、好表现且带有一丝逆反心理的性格特点来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展开知识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一个知识探索的勇者。让学生将自己通过努力得来的求解答案在展示台上操作给其他同学看。在这“华山论英雄”的场合,定能见到学生们智慧的“火花”,所以展示台的魅力势不可挡。
这些课堂上因学生认真思考而产生的智慧的“火花”固然很好,但是相对于教师,这些资源是超乎于“预设”的范围的。在教学中,如何抓住生成性资源这笔财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更加精彩纷呈,笔者通过请教、听课、上课实践等做了一些小结。
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开发的研究
1.发挥主体,催化生成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真正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不是把某一操作步骤强加于学生。所以在信息课堂中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般都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且有些操作,借由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得出的结论,远比教师强行的定义效果更佳、方法更多。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用学生的自主探究催化生成资源的产生,教师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中的新信息来达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2.才华展示,促进生成
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操作实践中,除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可以借助才华的展示让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如在制作Word表格的时候,表格线的添加、删除这一操作方法有很多。在学生自主实践操作后,可以让同学演示操作不同的解题方法。其他同学在观看演示操作的同时必能萌生另一种相类似的新方法。通过这种促进生成性资源产生的途径能够将知识点完善,更能够培养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的应变能力。
3. 恰当评价,拓展生成
毋庸置疑,教师的评价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益,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对操作的初步感受、分析和理解,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的偏差、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缺乏的东西,教师适时介入追问式评价,使学生通过思考、实践、讨论产生对知识的疑惑,求解的兴趣进而发现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在PowerPoint中的超链接一课中,学生先是自己尝试在上次课做好的PPT中插入超链接。对这一知识点,有一同学一会儿就做好了。我让其演示操作。该同学在第一张幻灯片中先用自选图形做了四个矩形图,然后分别加上文字“首页”、“上一页”、“下一页”、“末页”,然后分别按要求建立好超链接,接着是将这四个图形复制到其他幻灯片页面上去。然后演示整个PPT的超链接。教科书上只是用第一张幻灯片来举例PPT中的超链接,而该同学却能想到应用已学的复制粘贴的知识将其复制到其他的幻灯片中去。对此,全班学生先是一片寂静,接着是一片哗然。教师为他竖起大拇指,接着该生在一片掌声中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顺势教师又补充到,对于这个超链接该生的办法非常妙。但是,是不是所在的超链接都可以用这个先做好后复制的办法来解决呢?全班又是一片寂静,个个摸着鼠标动起脑筋来。借由课堂中的这种意外的资源来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对课堂兴趣浓厚,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课堂就会变得真实而精彩。
4.巩固知识,深化生成
生成性资源都是随机产生在课堂之中的,不像“预设”那样容易把握。因此,在课堂中更要重视这一笔财富,对于教师来说,要将这次的生成性资源深化为下一次课堂的“预设”,使课堂更加完善。对于学生来说,要由这一石激起千层浪,将知识点深化为潜意识的知识,从而培养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固定模式。在每一次的课堂实施中,定会出现一些“预设”以外的没有意料到的资源,所以不要刻意追求预定的结果,无法预约的精彩才是最为之感叹的精彩。在课堂中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作为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者,我们应关注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恰当地利用动态生成的财富,去探索新型的、充满生气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