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墨笛 周淑真
编者按
大国应当有宽厚雍容的文化底气,大国应当有“秉持公道、伸张正义”的责任担当,即使面对各种各样的责难、批评,大国也应当有“海纳百川、壁立千仞”的胸襟与意志。新的世界格局下,已经崛起和仍在继续崛起(保罗·肯尼迪语)的中国期待国家形象的大战略——
我们的政策取向绝不能舍本逐末——专访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阎学通教授
孙墨笛
观察世界时的思想模式需要进一步多元化,不能让经济决定论成为唯一的声音
人民论坛记者:英国《卫报》在此前的评论文章中指出,世界性金融危机使得中国“显然已经成为全球政治顶级圆桌会议中最关键的成员”;资深媒体观察家马丁·雅克近期出版的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央王国的兴起与西方世界的终结》也预言了中国全方位重返世界巅峰的前号。对于我们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您如何判断?
阎学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言论,我们都要保持清醒。在我们讨论国家实力和国家地位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总体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的。但是在一个具体事务上的地位,是由他在该领域具体的力量来决定的。比如,前段时间的G20峰会,沙特也出席了。沙特是世界顶级国家吗?显然不是,但沙特为什么能进入这20国呢,因为他的经济实力雄厚,G20峰会是个金融领域的会议,这个会议需要他。同样的道理,中国现在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所以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级的重要国家;在国际贸易领域,我们也是世界顶级国家,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已经超过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了,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怎么能在国际贸易顶级圆桌会议中不占一席呢?但是,在世界格局层次的军事和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不是还能够像在金融、贸易问题上一样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那就不一定了。因为我们国家的军事力量没有像金融、贸易力量那么强。所以我们现在看中国的国际地位,要深入到每个领域来考量。
我把中国的综合国力分成四个要素: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在经济方面,我们虽然人均GDP还不能与发达国家比肩,但总量上已经达到世界级,这是我们最强的部分,在这个领域,无论是股市,还是贸易、工业,我们都是一个全球性的力量;在政治方面,我们目前是一个区域级大国。我们的影响在亚太地区,而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在文化上,我们是一个次区域级的力量,我们的有效影响只限于东亚,或者说仅在大中华文化圈以内,还没有达到一个区域级大国的标准;在军事上,我们的力量只能达到国土防卫级的标准。
我们国内持《卫报》评论同样观点的人也很多,这就是西方的“经济决定论”的影响。西方哲学的思想认为经济决定一切,有了钱,其它都随之而来。但东方的传统思维方式和西方不一样。东方哲学思想(比如先秦政治思想)认为,第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治力量,不是经济力量;第二,每种力量应对一个具体问题,而不是单独一个问题决定一切。因此,最为理想的实力观察方法是以实力要素为基础,每个领域的具体实力决定一个国家在这个领域的具体地位。我们在判断国际事务、观察世界时的思想模式需要进一步多元化,不能让经济决定论成为唯一的声音,要形成观念和理论在多元化之下的平衡。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在解释的时候体现出“中国的政策更多地关心外国的利益而不是本国民众的利益”
人民论坛记者: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如何以更好的宣传与交流方式提升国家形象?
阎学通:我自己的理解,国家的形象不是维护出来的,而是这个国家用行动做出来的。所以从维护国家形象的角度来讲,中国的国际形象主要取决于中国的对外政策。那么怎么能够通过对外政策来提高我们的国际形象呢?我的观点可能和别人不太一样,我们要非常明确地通过自己的政策选择来告诉国际社会,我们的政策首先是坚定不移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然后才是从全球角度出发。因为只有对自己的国家负责,才有可能对全世界负责。对自己都不负责的国家,如何指望他对别人负责呢?
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就意味着以中国人的利益为第一考虑。在进行政策解释的时候,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的立场是,中国人的利益是应该首要考虑的。我们任何政策的解释都不能本末倒置。比如说,我们告诉国际社会我们的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国内市场食品安全合格率超过85%,出口食品合格率超过99%。试问这样的政策取向能够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吗?结论是适得其反。这样会使得国际社会更加认为中国食品安全是不可靠的。怎么中国对自己老百姓的饮食安全问题都不在乎,不担心,反而更加担心外国人因为中国的食品而造成的安全问题?这样的做法对我们的政策解释是没有积极作用的。从政策解释的角度讲,应当国内的食品安全率比出口的安全率还得高,最起码是不低。这样才能够让国际社会信赖你的食品安全。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在解释的时候体现出“中国的政策更多地关心外国的利益而不是本国民众的利益”。这种政策取向是绝对伤害我们的国家形象的。
我们这样的政策惯性也可能和一直以来的宣传口径有关系。作为一个高尚的人,自己家的事情不能关心,需要关心的是别人家里的事,全世界每个人的事情都比我自己的事情重要。在国内,在我们党的领导下,你可以宣传这样的理念;但是国际社会不能这样,国际社会是一个无政府状态,是一个无序的体系,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国际社会没有雷锋,只有利益与价值的权衡。中国政府收的是中国民众的税,只是中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或者国际社会的公仆。我们的政策取向绝不能够给国际社会造成舍本逐末的印象。
民众对国家的最高需要,就是维护和不断提升人民的尊严
人民论坛记者:通过提升国家形象,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什么?
阎学通:包括提升国家形象在内的任何国家行为,其目标都在于实现人民的尊严。现代国家与传统的封建国家是不同的,封建国家是家族的,不是民众的,他提出“国富民强”。国富是指朝廷,朝廷有钱;民强是指民众,民众身体强壮能打仗——国富和民强都是服务于国家的,不是服务于人民的。现代的民族国家就颠倒过来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利用国家为自己服务,这时候要实现的是“民富国强”,强大的国家为人民服务,不是强壮的人民为国家服务。这是一个主仆关系的颠倒。从这个角度看,民众的需要,就是国家的目标;民众的最高需要,就是国家最崇高的目标。我认为,民众对国家的最高需要,就是维护和不断提升人民的尊严。有人说,为什么老百姓对国家的第一需要不是致富呢?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财富是谁创造的?财富是人民创造的。政府没有创造财富的功能。政府是把老百姓创造的财富消耗一部分用于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的
铺设,最多是把老百姓创造的财富拿过来再重新整合一下,那也只不过是财富的再分配。既然财富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怎么能指望国家帮他致富呢?人民对国家的期望是,你收了我的税,用税收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要保护我的安全,保护我的致富环境,并且要为我争得尊严。因为无论老百姓个人有多少钱,在国际社会上是买不到对一个“中国人”的尊重的,只能靠国家强大,才能够得到尊重。
比如国际交流中的签证办理,中国人的尊严和外国人的尊严只有通过国际交流才能体现出来。因为你如果没有交流连碰面都碰不到,你怎么体现尊严。我们要和国际社会交流,第一件事是签证。在办理签证的时候我们看,外国人办理中国签证时所遇到的困难和中国人办理外国签证的时候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就能知道,哪国的民众更有尊严。中国人拿着中国护照往外走,遇到的行政上的困难,在世界上可能是排在前列的。比如说,对于持有英国护照的人,51个英联邦国家是免签的,欧盟、美国也是免签的。中国公民呢,我们几乎去任何一个地方都遇到困难,我们即使跟新加坡有免签协议,你没有出境证都走不了。这里面有“自我矮化”的政策取向。提升国家形象,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让中国人民在国际社会上更有尊严,更被人尊重。
国民精神和价值观重塑是提升国家形象的根本
人民论坛记者:“一个民族拥有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就拥有了走向振兴的航标”,您认为什么样的价值追求是我们国家前进的方向,是我们提升国家形象的根本所在?
阎学通:塑造中国人的新的价值观是我们提升国际形象的根本和基础。民众的价值观来自于对生活的体验,而老百姓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出,有钱能办事,钱越多越好办事。于是,人活着就要挣钱,挣钱是最光荣的、最根本的问题,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看似朴素的、天然的真理:钱是决定一切的,一切都从钱出发。对中国人现在影响力最大的是拜金主义。我不认为我们目前可以发现任何一种思想,在客观上比拜金主义对中国人思想的影响力更大。信仰金钱的人,信仰财富的力量的人,在中国超过了信仰其它一切事物的人。
但是,一个举国上下都以挣钱为最高追求的国家是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尊重的。我们要让中国人成为国际社会上普遍认同的道德修养最高的人、文明程度最高的人、最遵守纪律的人、最有法制观念的人、最讲究公平正义的人,这时中国的国际形象就提高了。要做到这一点,要有相应的政治主张。我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要让世界尊重中国人,在价值观上,我们要明确地以建立和谐社会为国家当前的政治最高目标。如果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起码建立和谐社会要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平起平坐。我们要以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有可能扭转国家形象。
现在的核心价值观建设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好像是说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是不对的,而国家的价值观是对的,恐怕不能这么认为。如果说现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建成,意思就是说现在我们政府和民众之间缺少共识,大家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形成一致的想法。当前需要讨论的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我们先说明白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才能说怎么建立,怎么变成民众普遍接受的。当我们仍然坚持致富光荣的时候,前面所有的价值观都出现问题,所有的那些价值观都是和致富相反的。是致富重要呢,还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不致富重要呢?当个人的致富伤害了国家和人民、伤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的时候,这个致富还光不光荣呢?致富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很多非法的途径都可以使人致富,致富是个中性的事实结果,致富怎么能光荣呢?财富量怎么能决定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他的道德水准呢?什么是我们值得去建立和培养的价值观呢?现在我们要纠正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需要领导力量的作用。“以挣钱为国家和人生的最高目标和生命意义”,我们要以明确的政治宣示来说明它是错误的。
大国的风度、风骨与风谊
周淑真
风度:一个成熟的大国是温和而包容的
大国的国家形象,首先应当是海纳百川、温文尔雅的气度。随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本国国民的心态也会越来越趋于平和。比如英国,作为世界曾经的领导国,虽然在二十世纪之后走向了衰落,但是从总体上看,英伦三岛依然保持着温和而包容的大国气度。偏执而狭隘的极右翼政党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都存在,在有的国家影响还很大,但在英国就很难看到极右翼政党的影响。这样的大国气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同样也都是可以看得到的。
国家强大了,在世界上的影响深远了、作用更重要了,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也自然会随之而起,非议、责难等都是在所难免的。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遭受的非议更多,这里当然也有美国对外政策的问题,但从根本上讲,是由美国的大国地位决定的。容忍和承受各种批评、指责是一个大国应有的气量,中国也是如此,而且兼容并包是中华文化的特质与传统,我们应当在这方面做得比任何一个大国都好。如果总是过度放大一些本来无关国际形象的事情,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
风骨:中国的自信来源于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每个国家有其独特的成长历史和时代背景,因此在体制、制度、观念上,都有可能是不同的。但不同并不必然导致优劣之分,没有哪一种制度是先天优于其它制度的,任何一个民族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都是有可能在自己的制度框架下做得很好或者比较好的。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无与伦比的成就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也是国家形象的物质基础。我们的一切政策取向和价值判断都应首先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我们现在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整套指导思想,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道路的制度,而且还在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发展、创新,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无论面对怎样的环境、怎样的挑战,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种决心是任何异议、任何指责、任何非难都无法改变、无法动摇的。在人际关系中,一个有主见的人是更容易得到他人尊重的;同样,一个有主见、有风骨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也会得到其它国家的尊重。
坚持以我为主,并不排斥对他国的先进经验、好的做法的借鉴与吸收。不同的文明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面临着彼此交融的前景。如今西方也在学习我们的家庭伦理,在学习我们的群体责任观;我们也在向西方学习,在整个社会取得了巨大进步之后怎样更加强调和凸显个体的鲜明个性。中国历来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学习别国经验可以有效地推动我们的事业更好、更快地进步。但在学习、借鉴过程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第一,对于國外的制度、政策方法,我们学习它的长处和精华所在,而不是照搬整个制度模型。比如英国议会的辩论制度,通过充分的辩论,确实可以起到政府和民众之间信息有效沟通的作用,但英国现在自己也对此产生厌倦,因为很多情形下这个制度已经沦为“为了辩论而辩论”,只是为了维持形式上的东西,而脱离了实际的意义,这样会给首相带来沉重的无谓负担,致使其处理政务的时间大幅缩水。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的两会就可以借鉴它好的地方,而同时对它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第二,对任何制度的学习、借鉴都必须以我们本国的政治实践为出发点,而不能以别国的政治实践成果为依据判断制度的优劣。
风谊:要培养更多的、能够逾越语境障碍的国际交流型人才
我们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曾有台湾的学者对我说,大陆的成功自有成功的道理。但我们国家很多独特的东西,国外是不太理解的。比如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是我们政党制度的基石,是我们独有的成就和经验。我在国外讲学时看到外国的学者也在认真学习我们的制度,但总是显得不太认同,这里面固然还有冷战思维残存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他们不能够理解。从更深一个层次来说,我们目前还缺乏这样的人才,能够逾越文化传统、政治语境的障碍,把我们中国独特的创造与经验合乎逻辑地向国外的学者讲明白。他们不明白,在理解的时候就会自然地用西方现成的理论模型去套,也就自然会产生误解与偏颇。
因此,我们要提升国家形象、要从容地走向世界、要在世界格局里面扮演角色,就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一批学养深厚、专业和语言功力俱佳、中西汇融、能够和海外对话的学者,把真实的中国全面而深刻地介绍到西方,这不仅是国家形象战略的需要,也是让世界理解我国价值观的基础性工作。(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