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梅 何 茜
“经济人”假设是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经济人”,它是每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经济人主要有以下特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他们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人的本质是一种被动因素。科学主义范式的核心是如何使工作效率更高,注重如何改进职工的工作表现。因此,管理人员的第一项责任就是要实地进行记录和统计,并加以归纳和分析,使工人建立一种用科学来代替过去习惯的工作方式,从而实现高效率的操作。科学主义范式主要由以下几个具体维度所组成:理性经济人、个体主义、技术规律、“理想”式的行政组织和封闭式协作系统五个维度。巴纳德认为,所谓组织就是有意识地协调两个以上的人的活动或力量的一个体系。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好,并能够实现组织目标,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它是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
为了消除“经济人”假设理论的不良影响,梅奥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只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人际关系。因此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士气,而员工的士气则取决于各方面社会关系是否协调一致;在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群体,它们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对其成员影响很大;领导者要善于倾听员工的意见,多与他们沟通。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学说率先对科学主义范式维度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人是组织的核心,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应当重视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指出:“你的行为应当这样:绝不要总是把人仅仅当成手段,同时还要把人当成目的,不管是代表你自己还是代表任何别的人[1]。”人本主义范式认为,整个人类的本性由积极的与消极的、崇高的与卑劣的品质构成,反对科学主义范式把人仅仅看成是自利主义的“经济人”,强调利他主义及其品质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按照“社会人”的基本假设,在组织中从事活动的职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集团或组织的一员的“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我们所有人的安全和稳定的感觉总是从成为一个团体的成员的保证上得来的。如果丧失了这个,不是任何金钱上的改善和职业上的保证所能抵偿的[2]。”因而,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文化人”的人性假设。其基本内容是:企业中的“人”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观点、有情感的人,组织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会对人的行为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在生产、工作中的表现,都与他长期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关。文化主义范式的提出,有助于人们理清管理学的文化性质。因此,管理学的研究必须把人的物质生活与人的精神生活统一于管理之中,倡导文化管理理念,凝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而努力,并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产生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管理并不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学派,而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3]。“文化人”假设的提出是人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性一种新的认识,它一方面高扬了管理中的人性旗帜;另一方面,又越过行为科学对人的心理—社会层面的关注,直接接近对人的行为影响更有力的文化价值层面。
参考文献:
[1]C.I.巴纳德,孙耀君等译.《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Kant,Immanuel.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M].New York:Harper Torchbooks.1964.
[3]梅奥,费孝通译.《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4]魏文斌.西方管理学范式的三种维度[J].国外社会科学.2007(1).
秦林梅,何茜,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