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最纯粹的文学样式,它表达的往往是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受和体验,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加上语言的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新诗。在新课标下如何搞好新诗歌教学呢?
一.把握新诗情感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缀文”、“观文”均关乎情。而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饱含深情,老师在教现代诗歌时,务必结合诗歌内容,充分发掘诗歌的情感因素,细致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膊。体作者的情,察作者的意,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然后才能向自己的学生传情达意。教师首先必须先找出诗歌的动情点,深入进去,用心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情,努力做到与读者、作者心心相映,从而达到言之有情、动之有情、寻之有情的效果。如余光中的《乡愁》分别写了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及游子和大陆分离,分别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寄托其情感。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其情感已层层深化,但还仅仅停留在个人之愁,而最后一句的两岸分离却由个人之愁上升到家国之思,深刻地表现了居住在台湾的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心情。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中,诗人以“残缺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这些情感通过摸索、触到、灰烬、微凉、蓬蒿、憔悴、苦水、希望等词语表现出来。这种情感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完全可以体会。
二.分析新诗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意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人、物和自然景象。现代诗中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真正了解诗歌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内涵,这是现代诗教学中很关键的一步,把握诗歌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构成整体形象,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涉及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形象虽然较多,但他们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鸟是作者自身形象的化身,更是中国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化身,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悲情的河流和激怒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胜利的曙光。诗人作为人民的一员为祖国而歌唱,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这样,众多的形象就串成了一个整体。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这
就必须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三.品味新诗语言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不拘泥于通用的语法规范、逻辑结构,写景抒情能直入人心。初中语文新诗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品味新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如《回延安》的第一节有“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这里用一“抓”一“贴”,为何不用其它诸如“捧”、“拿”、“放”、“靠”等词呢?很明显,“抓”字急而紧,“贴”字近而紧。这两个字动作逼真,非常传神,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重回故土时激动而喜悦的心情。而其它的四个字就没有如此传神的功用。后面的“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以及“一头扑在亲人怀”的“扑”字跟“抓”、“贴”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充分表现了诗人急不可耐的怀念之情。新诗《在山的那边》中“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铁青”一般用来形容人的脸色,这是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子里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沮丧的心情。通过传神字词的品析、参悟,学生自然而然就体会到用词的妙处,悟透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以上是对新诗教学的一点尝试,难免浅显和疏漏之处。相信随着新诗篇目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新诗教学一定会迎来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张学华,教师,现居湖北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