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设问原则

2009-07-14 03:11司彩霞
文学教育 2009年11期
关键词:预设语文课程师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落实这一理念,把“问题”作为组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纽带”,同时考虑设问的原则。

一.文本性原则

每一门学科最主要的是传授给学生一种属于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魅力,让学生为之陶醉,这是每门学科的个性。受语文学科本质、师生认识限制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课堂上,我们要解决真正的语文问题。所谓真正的语文问题,是体现语文性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学语文,就要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体验语文的“人文”,或在正确的“人文”关照中掌握“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提出文本性的“语文”问题,让语文充满生活的源头活水,围绕生活情境设置问题,围绕课文关照问题,围绕思维演绎问题,这样组织的教学才不会“走题”,也才不会让语文背上不该背上的学习包袱,从而使语文课获得

个性化的“本体感”。

二.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必须体现课程和教学的国家意志,必须承担“引导人”、“塑造人”、“提升人”的责任,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预设性。教师是预设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了保证学生理解领悟的正确方向,提升学生理解领悟的深度,教师必须精心预设教学问题。教学预设是教学中的确定因素,充分的预设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新课程的更有价值的生成基础。一般说来,预设得越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就越深刻。

课堂教学毕竟是一个充满学生智慧的能动过程,教师的预设永远囊括不了学生的问题,这就出现了“生成”。所谓“生成”,就是学生在多维互动的交流过程中出现的新思维、新问题以及教师根据学情变化对教学的某些内容和程序进行的调整、解决。生成是教学中不确定性因素,其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本质是一种探究。生成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由于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具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预设与生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同等的价值。预设与生成并不是水火不容、互相排斥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由此,教师应当把课堂看作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平衡的多元发展过程,建立师生共鸣、智慧碰撞、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教学新课堂。

三.可对话性原则

通常情况下,阅读教学流程是随着师生之间对话展开而不断推进的。问题为师生之间对话提供了话题,如果话题太难,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听而怯言,无话可对,课堂也会因此而出现冷场的尴尬局面,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大打折扣;如果话题太易,就毋庸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不到培养,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因而教师的设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问的难易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教学对象,分析和研究自己的设问能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否找到使学生可以接受的结合点,努力使问题逼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可对话性还要求教师的设问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如果设问目标模糊,或者范围太大,那么,学生在对话时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四、层次性原则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或问题的串联来组织教学,问题之间要环环相扣,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提出作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延伸和深化。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努力获得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导学生走向创造之路的。语文问题涉及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显得比较杂乱,我们必须依据学生阅读文本的规律,精心选择问题,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安排好问题的顺序,形成“问题链”,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使问题解决有一种独特的“层次感”。

司彩霞,女,甘肃省会宁县丁沟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预设语文课程师生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麻辣师生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