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忠
摘要:阐述了问题教学策略应包括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分析的引导、问题解决的组织和问题结论的讨论,并介绍了中学化学实施问题教学所需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问题教学;教学策略;中学化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5-0026-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
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这些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需要由教师系统地创建一些问题情景,并组织学生为解决教学问题而进行活动,同时也把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与掌握正确的科学结论最优地结合起来。”因此,在运用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组织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成功的关键。
1 问题情境的创设
思维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问题教学首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能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1.1情境的设计
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问题类型、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特点,综合分析多方面的因素,设计恰当、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教学媒体展现的化学现象、化学史中化学家的发现过程、生活生产实际等方面来设计问题情境。例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就可以引入伏打发现电池过程的化学史实,从他对“生物电”的疑问到研究结论引入问题情境。
1.2矛盾的产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针对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存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进行设疑,引发学生已有观念和化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和心理悬念,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比如,学生都知道金属能够导电,但通过伏打的实验发现“金属会产生电流,这是为什么呢?”又如在“钠的化合物”的教学中设问“生活中常常用水来灭火。你相信水也能引起火灾吗?”演示实验:“取一小团棉花,包裹1 g左右的过氧化钠,用滴管在棉花团上滴加几滴水,片刻棉花便开始燃烧。”从而引发学生兴趣和思考。
1.3问题的形成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观察、联想、分析、综合、归纳、抽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形成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上面“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金属产生电的本质,形成问题:金属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教学论的方式方法,刻意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有困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解决这一认识上困难的要求,从而去认真思考所要研究的问题。只要所提出的认识困难能吸引学生去独立地思考,就说明问题情境已经产生。
2 问题分析的引导
所谓问题分析就是明确问题的各个属性,分清问题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例如在前例“钠的化合物”的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现棉花燃烧的本质,明确燃烧的条件是有氧气存在和达到燃点,就可得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放热生成氧气的结论。
2.1抓住关键,找出主要的化学过程
分析问题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判断化学问题中所描述的研究对象、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及其联系,弄清问题中所涉及的物理量及其相关因素,抓住问题的一些外部特征,搞清楚解决问题的一些条件,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把题中的研究对象、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及其联系形象化、具体化,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的整体的、形象的、清晰的化学图景。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2.2引导选择、收集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化学事实
引导学生回忆原有认知结构中存储的知识信息,教师再提供一些素材,如化学实验、直观教具、文字材料等。
对于难度不太大,无法用实验或直观教具提供感性材料的教学内容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经过思考提炼,一方面可以获取问题解决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较难的,不能用其他方法获取的事实材料,也可通过教师的讲授提供给学生。
2.3提出假设,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能出路
学生要根据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分析当前问题的特点,确定问题所隐含的基本关系,通过对问题情境及内部关系的理解,提出关于问题的假设,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演示、实验、推理等加以检验。
学生通过上述伏打的实验中的有关信息,推断金属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电流?提出电流产生条件的假设:
假设1:与金属的相对活动性有关。
假设2:与溶液导电性有关。
假设3:与能否发生反应有关。
假设4:与线路是否闭合有关。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假设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提示学生注意运用对比方法,控制实验变量。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3 问题解决的组织
问题解决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新情景、新课题,发现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却没有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活动。
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思维的特点以及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以便在启发学生思维活动时,尽量扫除一切障碍,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出对他们来说是新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例,进行实验方案设计时,学生既要联系对照实验的方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又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要求他们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派代表演示自己的实验方案。学生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纷纷展示了自己的讨论结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同学们既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在学习中互补各自的不足,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3.1问题解决的关键是揭示规律
问题解决需要先提出假设,是在分析基础上,人脑对化学问题进行概略的推测、预想和推论,然后再有指向、有选择地得出解决化学问题的建议和方案,探索解决化学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包括探索解答和实施计划。
例如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就要明确:原电池的原理内容、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能量变化、电极反应及电流方向、电极的区别等。
3.2化学实验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化学实验是一种手脑并用的问题解决过程,不仅是提供直观素材的手段,也是培养各种技能手段。通过化学实验来解决问题,不仅为建立概念和发展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上例中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找出电流产生的条件,师生共同评价交流情况,就可得出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和闭合电路。
4问题结论的讨论
问题解决后,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得出的结论,评价任务的完成情况。经过师生合作,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同时努力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应在问题解决后及时对问题结论点拨、延伸和进一步讨论,利用变化问题条件、对问题进行变式练习,及时对学习成果进行迁移。学生也只有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能力提高。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后请学生根据反应Fe+CuSO4=FeSO4+Cu,设计一个原电池。
4.1中学化学实施“问题教学”时还应该注意
(1)“问题教学”的实施必须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需以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体贴、关心、爱护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如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个性,就具有了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时候,不管其正确与否,教师鼓励目光的注视和专心细致的倾听,会极大的鼓舞学生的信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2)“问题教学”的实施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要依据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观察为基础、以发展学生思维为中心,精心设计一系列能够启发思维的问题,然后通过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交流氛围,有目的的引导,使学生和“问题”彼此交织、主动学习,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知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问题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师的素质是学生问题意识的促进剂。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另一方面,遇到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要坦诚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平等、开放、诚实的态度,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遮遮掩掩只会扼杀问题教学。另外,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能老想着完成认知目标,还应该注重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不要怕这怕那,一切都应着眼于学生全面的发展,终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祖浩等.化学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4][苏]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