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树
1设置情景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实验带有探索性、研究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完成教材上必做实验的同时,能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自己设计实验,或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条件加以限制,这样学生就不能照搬教材上的现成方案解决问题,而必须根据新的情境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进行重新选取和组织。如在介绍伏安法测电阻时,但倘若教师此时提出:是否只有伏安法一种呢?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如何来测量电阻呢?问题一提出,大家纷纷行动起来。最后,同学们根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设计了如图2、3所示电路。在设计过程中。不仅使学生原有的电学知识得到巩固,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创造个性。
2设置装置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切实给学生更多的支配权和自主选择的学习机会。在学习空间上让学生有展示个性、发挥才华的足够活动范围。如在氢气可燃性实验中,学生认识到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时有可能引起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而当教师检验了纯度,准备点燃时,同学们又害怕起来。有同学认为,万一处理不当,就会使火焰延伸到启普发生器内部而发生爆炸。另一同学提出,能否让操作更安全呢?有一位同学根据灭火的原理,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大家经过分析。认为确实有实用性。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这次实验,虽然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了学生研究性能力。
3开展课外实验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养和创新意识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有利于科学知识、技能、方法、能力、态度、情感在学生自身人格中内化,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以全面提升。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活动器材的准备所花的精力很多,同时学校的设备不完备;而且一般班级的学生人数多。这给探究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下面是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的几个例子。
3.1让科学走进厨房
为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手中寻找乐趣。我们尽可能让《科学》走进厨房。让学生体验:“科学来自生活,科学回到生活中去。”同时在厨房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保证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向外延伸,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3.1.1科学知识在洗菜中的运用
蛏子因其肉鲜美倍受人们的喜爱。如果由于清洗不当。蛏子肉含有泥。使^食之乏味。有效的方法:先把蛏子表面一层泥清洗一下,然后把蛏子放在塑料盆中,往盆中加适量的水(以浸没蛏子为准),将5-10g食盐倒入盆里。由于盆里盐水溶液的浓度高,蛏子体内的泥沙随水份一起排出。约过30min,再用清水清洗就可下锅。如果蛏子直接放在清水里,蛏子就会大量吸水,结果会使烧好的蛏肉软软的,味道大减。
3.1.2科学知识在烧菜中的运用
在炒菜前,须在锅里加入适量的油加热,如果因火势猛,操作慢或稍有疏忽,锅里的油就要着火。此时采用的方法:马上盖上锅盖,使锅里的油因缺少空气熄灭;也可以把需要炒的菜马上倒入锅里,使油温降低而不能燃烧;如果往油锅内加入水,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油的密度,油浮在水面上,锅里的油马上会燃烧完。
3.2巧用塑料瓶
充分运用身边的物品,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下面是巧用塑料瓶的几个例子。
3.2.1探究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材料:带盖的塑料瓶一个,盛有水的盆一个,钢珠若干,医用注射器一个,两个医用针头(其中一个针头连着塑料软管)。
方法:先往塑料瓶放入钢珠若干,再注灌入适量的水。拧紧盖子;让塑料瓶能漂浮在盛水的盆中,再把两个针头插进塑料盖。把注射器与塑料软管的另一端相连,用注射器抽掉塑料瓶内的部分空气,盆内的水通过针头进入塑料瓶里;若塑料瓶开始下沉,则停止抽气,让塑料瓶悬浮在水中。过一会儿,再抽走塑料瓶内的一部分空气,使塑料瓶下沉在水底。如果用注射器往塑料瓶打气,随着瓶内水的排出,塑料瓶会出现悬浮与漂浮的情景。本实验的优点:容易控制塑料瓶内的水量,使塑料瓶容易悬浮在水中。
3.2.2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
材料:三根干燥、无油、无锈的新铁钉,三个干净的带盖的空塑料瓶,少许生石灰,煮沸过的凉开水,自来水。
方法:取三根干燥、无油、无锈的新铁钉,分别放人编号为A、B、C三个干净的空塑料瓶中。在A瓶中放入少许生石灰,使瓶内没有水分,然后把瓶盖拧紧。而在B瓶中,灌满煮沸过的凉开水,然后把瓶盖盖上。在c瓶中。加入少量自来水,能浸没铁钉的一部分,不加瓶盖。放置2,3天,视察瓶内的铁钉是否生锈,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3.2.3小魔术——谁弄瘪了瓶子
在一个充满某气体的软且薄的塑料瓶里,加入半瓶水,快速拧紧瓶盖,然后晃动瓶子。瓶子在发出“喀喀”响声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瘪。分析瓶中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瓶中的气体又具有什么性质?为什么塑料瓶会越来越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