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俐
摘 要:班主任应在班级中创设开放的班级文化,在平等交流中教育学生拥有平和的心态,接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
关键词:班级文化;平等交流;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26-02
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接收量很大,在某些方面他们的知识要比班主任甚至任课教师还要广博精深;但同时因为成长于“4+2+1”的环境中,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强,脾气急躁,更不懂感恩、宽容。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应该在班级中创设开放的班级文化,在平等交流中教育学生拥有平和的心态,接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
一、文化无优劣,制度有差异
接班伊始,就要向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文化无优劣,制度有差异”。先进的国家之所以先进,是因为他们有一套全面而又严格、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约束的制度,所以我们的班级也必须有一套先进的制度,以便使我们每一个人在三年内一步步走入先进的行列。在民主的情况下制定《班级公约》,签字以示遵守,并向学生强调执行《公约》是你的权利也是你的义务。《班级公约》所约定的内容主要有以下特点:可操作性强,奖惩分明,涉及面要广但内容不宜多,要有具体的执行者。斯宾塞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学生总归要脱离学校,脱离老师,要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老师不可能管到底,更多更长的人生路得他们自己走。所以,在学校期间,班主任不要把学生时刻监督起来,要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公民教育,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身份、权利和义务,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有在校是一个自觉的学生,进入社会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公民。
二、文化无优劣,接受促和谐
90后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从小被灌输一种极端意识:“我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你的与我的不同,所以你的不好。”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会导致学生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还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体的人生发展。所以班主任应该从开始就针对该问题对学生进行文化差异的教育。
每个家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自己的家庭文化,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只有不同。文化差异实际上是一个偏好差异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前提是主体有选择的自由,那样选择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才有说服力,才能持久。虽然任何人都不能强制他人接受他不想接受的文化,但却一定要接受这种不同,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班主任可以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差异,从而促进班级的和谐。比如:“角色置换”让学生学会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替别人设想;“谢谢你”。让学生学会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幸福在哪里”让学生懂得幸福就在身边,有着广阔胸怀的人才找得到幸福。
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接受他人的同时也接受自己,从而拥有一颗“平常心”,懂得体谅他人,做事时不骄不躁。这样,班级就会更加和谐。
三、文化无优劣,交流促共进
当学生接受了个体差异后,如何使他们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是班主任在创设开放的班级文化中需要下大力气的工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而要“润物细无声”地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有些同学在接受了个体差异后,就认为“这就是我,独一无二”,所以停滞不前;而有些同学则在接受了文化差异后,认为“家庭文化造就了我”,所以不思进取……面对这些,班主任还是要在理论上回归“文化无优劣,制度有差异”的理念,教育学生懂得先进的制度创造先进的集体和个人的道理,并帮助他们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制度落后就必须用先进的制度改变我们落后的行为方式,因为“落后就要挨打”。还要创造一切条件,搭建桥梁,使师生、生生、家校以及家生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通过班会“我最喜欢……”、“夸夸……的好妈妈(好爸爸)”、“我的偶像是……”“瞧,这一家子”……让学生在看到自己和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优秀的范例,让学生自我学习。通过家长会,让一些全方面发展的学生的家长介绍其家庭管理理念和家教规矩,给家长以学习的范例。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心或书信谈心的方式给学生以特别教育。所有这一切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在拥有一份平和心态,在接受自己、接受他人的同时,还要取长补短,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现代社会日益走向开放,学生将来所要面临的社会更是色彩斑斓,变化万千。我们必须创设一种开放的班级文化,教育学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接受一切,同时还要发展自己,使自己站在社会发展大潮的风口浪尖。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精彩人生。
【责任编辑 韩四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