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操作策略

2009-07-13 07:21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生活化课文

程 超

中学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实践背景之中,激发中学生作为生活实践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中学生作为生活实践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而长期以来,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提高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使语文教学反璞归真,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最终让生活与教学相长。反之,如果抓不住“生活”的手。也就断了语文教学的源头,引不来“活水”,教师将变成“僵师”。

一、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教材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我们理应掘好生活的源头,开沟挖渠,引到课堂这块土地上来,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懂得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在导入教学中联系生活。

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枯燥无味,那么作为课堂的导人,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联系生活实践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教学《一剪梅》《雨霖铃》等古代诗词时,以古筝曲导人,这些古筝曲低沉、哀怨,缠绵悱恻,把学生带人古色古香的古代生活之中,未读其诗,先感其情;教学《观沧海》时,先让学生欣赏一些有关沧海的图片,这些图片主要是沧海波澜壮阔,气势澎湃的画面;接着老师又介绍了曹操观沧海时他自己的状况,然后再伴乐朗诵。将学生一步步引入诗歌的美妙境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教学《热爱生命》时,先引导学生回忆汶川地震时种种灾难场面,一个又一个生命在忍耐中得到解救,在坚持中获得新生,学生对生命的宝贵理解得是那样的真切,热爱生命的教学主题得到学生的强烈认同。中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中学语文教学导人中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在教学内容与学生体验间建立联系,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理解,这是优化学习过程的有效途径。

2、在文本教学中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文言名篇时,可利用录像创设当时生活情景氛围。有的课文很适于分角色朗读,那一定不要错过这个契机;有的课文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可以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具体的生活情境。编写,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演出,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胆量,表达,记忆,配合,模拟,制道具,画布景,伴音乐等都得到锻炼和尝试。在演出过程中,学生对语文课也产生了极大兴趣,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一篇课文,可学习完编排,也可直接让学生编排,学生一边编剧本,一边演,演不当,再改正剧本,完了再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就可以采用编排课本剧的方式,引导学生先设计“全家人散步归家”场景,让若瑟夫和克拉丽丝先上场交代出来“盼于勒”一场里“到海边栈桥散步说永不变更的话”和“于勒为什么去了美洲”的内容,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肯定会比讲读课要深。再如教学《阿Q正传》《药》《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较长的名篇时,进行课本剧的编演,让学生再现生活,从表演中体悟生活。

3、在写作教学中体验生活。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谈写头疼”是好多同学的通病。在新课程背景下使作文课堂生活化,未尝不是一种选择。作文课堂生活化。指将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就如生活,以课堂作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写作素材,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趣,从而激活写作教学的一种课堂模式。在写作指导上,既要指导学生获取间接材料,又要指导学生获取直接材料,即社会生活材料。使他们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获取直接的生活材料。首先,重视日记、周记的写作。日记、周记的写作强调再现生活,比如搜集民间谚语、口头语、广告语都可算是一则日记,对于这些第一手的生活材料,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褒扬,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带给他们的成功喜悦。其次,作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宽松。如新学期开学后可以写作“走进初一”或“走进高一”,其他时候作文的命题也应该紧紧抓住生活实际来进行,如“畅想我的2009”,由此写出来的文章,才可能情真意切,枝繁叶茂。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直接深入生活,获取大量感性材料。对于写作至关重要。

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让生活实践彰显语文色彩

达到真正理解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课外语文综合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语文综合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进生活。

1、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展示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让中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成立文学社,编辑文学社刊。学生在“校园写真”、“青春放歌”、“亲情师魂”及“成长足印”等栏目中,尽情抒写自己的精彩生活,展示自己生活的大世界。也可以成立“校园之声”文艺广播站,开展“校园之声”文艺广播活动。播音员从各年级学生中产生,分工负责,具体到人。利用校园广播网,每天早读后用15分钟时间播放录音。作品由文学社提

供,主要形式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艺节目,如快板、相声、诗朗诵、散文、小小说等。每学期评选若干“最受学生喜爱的节目”,进行奖励。还可以指导学生加入校园局域网络,建设学生个人博客网页。利用学校微机教室,在宽带网络上建设自己的博客网页,每周选择自己的至少2篇习作或感言上传,实现资源共享。还可以经常开展智力与非智力的各种语文活动,比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文朗诵比赛、文章书写比赛、语文知识竞赛等等。在校园文化生活这个大舞台上,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示自己的学习、生活、友谊、人生、情感世界,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处处有语文,这样语文教学就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拥抱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农村中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田园风光和野花野草中无不蕴含着无尽的知识,而这些资源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把“泥土”和“草叶”装进书包,把“鸟语”和“花香”带进课堂;让学生到田野去,到果园去,亲近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赏农景、干农活、记农事、写农民。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家乡风俗、历史演变、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调查活动,搜集春联、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农谚、歇后语等采风活动,调查集镇店铺招牌广告文字规范使用情况,也可以调查研究小城镇发展变化的情况,等等。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从社会生活中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3、在乡土教材开发中创造语文。

民间的语文资源就像家乡的淮河水源源不断,我们要切实恰当地“拿来”,用这些天然教材创造语文教学。我们的学校坐落在淮河岸边的常坟镇,常坟镇是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的故乡,也是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我们在开发乡土教材时,立足民俗民风,既有特色,又贴近生活实际。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各种传说故事,如《大禹的传说》《常遇春与朱元璋》《正月十五放花灯》《八月十五吃月饼》等民间故事,让他们写作成文,他们有了“信手拈来”的创作成就感,自然地让自己的生活走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收集花鼓灯民歌,演唱花鼓灯民歌,“擂鼓要擂得胜鼓,耍枪要耍霸王枪。一唱唱个岳武穆,二唱唱个文天祥,三唱唱个咚咚锵”,这是常遇春操练士兵时的雄浑高昂;“北有黄河南有江,有条水流在中央,从小喝的是淮河水,玩灯的都是我老乡。吃穿全靠人帮忙”,这是过去花鼓灯艺人的无奈;“荆山没有涂山高,常坟镇对着大河梢,涡河淮河两来水,河里舟船水上漂”,这是新时期常坟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在绚丽多姿的语文世界中获得个体精神的丰富。

总之,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因素,利用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感悟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还是朱熹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只有扎根农村生活这一片沃土,汲取农村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最终实现农村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生活化课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