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将俗世的生活转化为纯粹的觉悟

2009-07-13 07:21熊召政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弊病旧体诗新诗

熊召政 穆 涛

问者:您以前是著名诗人,是文学新时期新诗奖获得者。现在是著名小说家,是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这中间涉及两个问题:一,诗歌繁荣的时候,您的诗获大奖,小说繁荣的时候,您的小说获大奖,请您谈谈文学和时代,时尚,以及社会风气的关系;二,人们的通常认识里,诗是精神高蹈的,小说是置根现实的,请您谈谈这两个重要文体问的区别和界限。

答者:几年前,有人问我,如何评介自己的文学创作。我笑道:如果排一个座次,我的散文第一,诗歌第二,小说第三。那时,我还没有获得茅盾文学奖。现在已经获得了,我仍认为我的散文与诗比小说写得好。或者说,如果没有散文和诗,我的小说不会有激情与意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日新月异,每每让人产生“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觉。这一期间的文学,也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期的作品,激动了一代年轻人,四十岁以上年龄段的文学爱好者,都不会忘记那一段“洛阳纸贵”的岁月。当时的年轻人,并不追歌星、影星,而是追崇作家。这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我经历了文学的繁荣、冷落、孤独与灿烂各个阶段。文学曾经折磨了社会,社会又加倍地折磨着文学。这些都不要紧,过往历史存在着各种时态,把目光看得远点,就会知道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值得大惊小怪。

关于诗与小说两种文体的区别,从精神层面上讲,诗是将俗世的生活转化为纯粹的觉悟,而小说是将纯粹的觉悟稀释成俗世的生活。作家大脑中应该有一个可将两者自由转换的按纽。要想获得这个按纽,必须先当诗人,后当小说家。

问者:您1981年获奖的是新诗,那首诗在当年是很振奋人的。最近几年我又陆续读到了您的不少旧体诗。谈谈您理解中的新诗和旧体诗,诗在您现在的写作中占着怎样的位置?

答者:我1968年开始学习格律诗,即旧体诗。1972年才开始学写新诗。我1981年获奖的新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曾引起过巨大的反响。当然,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我的这首只有两百多行的新诗,获得的评论文章却有二十多万字。可见当年的争论多么激烈。此诗发表后,我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走了将近十年,出了五本诗集。真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诗的欲望忽然一下子冷却了。激情减退而理性日深,这是一个人步入中年的显著特征。由此,我才进入到一个自如的小说心态之中。但小说写作之余,每逢游历与酬酢,便免不了技痒,写起了对于我并不陌生的旧体诗词。此种经历,在我的第一本旧体诗词集《闲人诗稿》的后记中以及第二体旧体诗集《闲庐诗稿》的序言中均有表述。在我看来,新诗是感情的泛滥,旧体诗是感情的约束。两者我都喜欢。只是随着年岁的增加,感情泛滥的机会少了,故新诗写作的机会也少了。在我的第四本新诗集《南歌》的序言中,我曾说过:“也许生活中再不需要诗,但我的生命离不开诗。”

问者:《张居正》是历史题材小说。您也写过现实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也出版过中短篇小说集,在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判断与把握上,您的写作体会是什么?

答者: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就尝试过现实题材的中短篇小说写作。虽然也发表过一些,但总是找不准感觉。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小说,要有与生活不隔的能力。我恰恰缺少这种能力。我觉得现实生活缺少诗意(不是没有,而是我提炼不出来),历史题材却不一样。你像一个考古学家,又像一个探险者,把一个朝代、一个人搬到案头上进行研究。它的乐趣在于:这个时代、这个人的历史已经结束。它是完整的。你既看得见它的开始,也看得见结局。而现实生活不一样,你只能看到它的某一阶段,某一部份,它的价值你只能判断,而不会是结论。

问者:《张居正》厚厚四卷本。近百万言。我读的感受是,既守旧,也维新。既繁茂,也清澈。这么长的一部书,读着却不累,可以一气读下去。这部书的写作时间有多久,中间有间隔吗?长篇写作,尤其是超长篇写作,心态守衡是很重要的,情节和细节可以起伏,写作者的心态不可以起伏。说说您的经验吧。

答者:《张居正》共四卷,150万宇。我从1993年开始,2002年结束。前后十年,前五年研究,后五年写作。写作的五年我曾两度焚稿,但没有间隔。长篇小说的写作,对于作者来说,既是一个设计师,又是一个工程师。设计师需要智慧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工程师需要操作的技术和雄健的体魄。在创作中,心一定要纯静,要排除杂务。要保持充沛的精力,体力一旦支撑不住,思维能力就会降低,小说质量就难以保证。所以,一旦进入长篇小说的写作,就不要太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最好把自己封闭起来。

问者:历史小说要面对历史。黄永玉说过一句话,“世上写历史的永远是两个人。比如,秦始皇写一都;孟姜女写另一部”。秦始皇写的可能不是信史,孟姜女写的也不一定是。您怎么理解“信史”?

答者:黄永玉是从艺术家的视觉来说这句话的。作为诗人来看,这句话有底蕴、有诗意。但若从历史学家的身份来看,历史远没有这么简单。非好即坏,非弱即强,非庙堂则江湖,非皇帝则平民,这种二元对立的历史观,便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依我来看,从形而上的角度看,很难说有信史:但在形而下的层面上,信史却是客观存在的。

问者:我觉得写历史小说最不好办的不是大事件,而是一些具体的。比如当时人的服装,官服还好办,记载里有,画里也有。家常衣服就不好办。再比如日常饮食,接人待物的礼节,说话的习惯等等。小说展示的是社会画卷,但也是具体的生活,您是怎么处理这些的?

答者:所有的史书都只记载事件,而不记载细节:只记载干线,而不记载枝节。恰恰细节与枝节是历史小说最重要的支撑。我的关于《张居正》的创作谈《让历史复活》一文中,曾对历史材料的处理以及历史小说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作过阐述。

问者:任何朝代都是有社会弊病的,明朝的社会弊病是什么?

答者:明朝之弊病,不可统而说之。在它长达269年的历史中,可分为创立期、发展期、转折期与衰落期四个阶段。通常也说明早期、明中期、明晚期。每一时期的社会问题都不一样。当然,社会问题并不等于弊病。我个人认为,制度的缺陷与朝廷的风气所造成的不良的社会效果,可称为弊病。明早期的弊病在于官场的人人自危,中期在于官场的深度腐败,明晚期在于整个吏治系统已完全破坏。

问者:您写的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宰相,是大人物。小人物是可以随便写的。草牛羊吃,猪也吃。可以放街道上养,也可以烧,可以踩。大人物不行,要有所顾忌,为贤者讳。可能写历史上的大人物还稍稍宽松一些,写现实中的,比如写温家宝总理,就不太好写。您在写作中是怎么处理对大人物的放开

和顾忌的?

答者:首先要肯定一点,大人物也是人。在这一点上,作家不要有分别心。但是,文学毕竟是要写出人的差别,否则就没有意义。在这一点上,作家又必须有分别心。分别与不分别没有固定的路数,全凭作家个人掌握。我写作张居正这个人物,掌握一个关键,即“天子无私事,宰相无小事”。

问者:再说说散文吧。说到散文,先要谢您。这些年,您写了不少上乘作品。前年的专栏“读了明史不明白”,社会反响非常好。今年的“明朝帝王师”又有着突出的开拓意义。您的散文。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包括游记。都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您对散文的认识是什么?

答者:如果说,小说可以看出作家的练达,诗歌可以看出作家的性情。那么散文则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学养与见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便是散文家的情怀。

问者:您认为当前散文写作的弊病是什么?如果不方便说,就说说您不爱读哪类散文。

答者:当今的散文,从业人众,也出了不少优秀作品及作家。但从总的成就来评估,仍觉得有大思路、大视野的散文作家太少。

问者:私下里,我常把您和贾平凹做比较,可能太熟悉了吧,又都是我的兄长。你们两位,是这个时代里个性很突出的作家。有一个成语叫“朝秦暮楚”,指的是汉江,早晨还在陕西,晚上就流到湖北了。你们两位给人的外在印象一个拙些,一个智些,就像陕西人和湖北人的大体差异。但相似的东西也多,都有旧意识,都敢新思维,也都操心佛,操心道,操心民俗。写小说,写散文,写书法,平凹主编以前也写过诗,他的诗很不错呢。只是没获奖。您怎么看待你们两人之间的差异?

答者:毫无疑问,平凹兄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甚至已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标识。我是他的作品的热心读者,看他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每到妙处,我禁不住击节称叹。他的小说与书法是一个路数,都是拙其表而秀其心。但他的散文不一样,毫无拙气,通体玲珑。如果我小气,或者名利心太强,一定也会产生“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幸运的是。我是一个虽不吃斋却一心向佛的人,有平常心,修菩萨道。将平凹视为楷模,视为知己,是我的“不二法门”。

问者:你们两位还有一个小差异。虽然都一样爱钱。但贾平凹基本不花钱,他认为钱是镇宅之宝,一个新院子盖好,把几捆子钱埋在地下,房子就安宁了。他说挣大钱的人不花钱。超市里抢着花钱的都是不太会挣钱的。您比他稍大方一些,偶尔还请好朋友吃个饭,写书法也不收朋友的钱。您对钱这个东西怎么看?

答者:平凹爱钱,其实是爱惜自己。凡爱惜自己的人,都大智若愚。智就是能够有钱不花钱,有那么多“粉丝”抢着买单,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愚,亦有分别。若真愚,平凹兄就不会从丹凤走到西安了。愚是平凹兄处世的一种方式,是他的幽默。我很喜欢他这种农民的狡猾。打一个爱钱的幌子,少了多少应酬啊。一是想占便宜的人,都不敢登门了。把整块的时间留给自己,这就是他佳作迭出的原因。我很想学平凹,可就是学不会,这大约是我“慧根”太浅,或者说“福报”不深的缘故。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话对,也不对。所谓道,就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因人而异。

问者:贾平凹书案上有一对镇纸,上边的字是他自己刻上去的。一个是好声,一个是好色。他自己的解释是喜欢音乐和绘画,您对他的书画怎么看?您也是书法家,听说书龄比作家龄还长些,您对书法的体会有哪些?

答者:平凹爱财,取之有道;平凹爱色,同样取之有道。这是他的修行结果。平凹兄貌比不过潘郎,但才高子建:笔比不过齐璜,但锦绣在胸。所以,像他这样的大才子,不管弄什么,小说、散文、诗、绘画、书法,成就有高低之分,但品位皆属上乘,就是不俗。他的绘画表现了机智和幽默,书法展示的是朴拙与干净,这都是个性鲜明的、独一份的。平凹兄还欠我一幅画,他可能不愿意在我的书房里悬挂他的幽默。

问者:您有新的长篇小说构想吗?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如果有,我还盼着做第一读者呢。

答者:我今年春季将做完手头杂事,然后沉下心来写我的第二部历史小说。这部小说以北宋末年“靖康之难”为主要线索,主要考证及搜求材料的工作已完成,争取两年后出书。

猜你喜欢
弊病旧体诗新诗
张应弛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吴宓诗话》对旧体诗的新变
加强公司财务治理的方法与策略探究
真空挤压成型机常用机头的构造及板料折弯式流线形机头的设计制造
时国炎《现代意识与20世纪上半期新文学家旧体诗》
萧军1950—1970年代旧体诗中的自我修辞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