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形式是诗歌情感的载体

2009-07-13 07:21徐立刚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周总理乡愁节奏

徐立刚

诗歌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它以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著名作家何其芳认为:“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文学史研究表明:“原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韵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淮南子·道应训》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借以调节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唱和声。在古代祭祀、狩猎、耕种、喜庆等过程中,这种有韵律的节奏尤为分明。时至今日,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运输工人的搬运,欢庆时刻的击拍……都可以听到彼此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这种简单的劳动的节奏就是在表达情感。由此可见,诗歌的情感不仅寓于诗歌的形象、内容及语言上。诗歌的节奏、表现手法等这些“果壳”中也包藏着丰富的情感“肉质”。

一、重章叠句,推进感情。这种形式在《诗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浊。”这首诗和《诗经》中的许多诗篇一样,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二、三两章只是换了少许字词和声韵,反复咏唱,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对爱情的执著及欲见不得的惆怅之情。

诗中的“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表明由天才破晓到天刚亮,再到天已亮,时间不断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深挚感情;“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可见所思慕的人所在的方位越来越具体,但还是可望而不可及,流露出主人公热烈追求与失望相交织的心情;尽管如此,主人公还是不顾“道阻且长”、“且跻”、“且右”,跋涉前往,道路虽然漫长,而且不断升高,迂回曲折,但主人公依然执著,更深一层地把企求与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诗歌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的韵律,节奏层层推进,表达诗人不停地追求目标的进程,对意中人的情感也越来越强烈。

二、变换句式。起伏感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二句用陈述语气的肯定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渲染环境气氛。“朝雨”并且下得不大,刚刚润湿了尘土,天气清朗,道路洁净,仿佛是作者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的。“柳”本是离别的象征,也因“朝雨”的洗涤而愈加青翠,为送别提供了清新明朗的环境,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祈使句、感叹句的形式,浸透着诗人依依惜别的情谊,饱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体贴,对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感情丰富而又复杂,真挚而又强烈。

又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前两句用陈述的句式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三、四句换用否定句、疑问句一“转”,引出诗人无限的感慨:刚回到故乡时的激动、兴奋、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等复杂的情感和诗歌的外部形式统一而又和谐,写出了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精妙的唐诗绝句,往往在于句式的“转韵”,多变而不呆板,情绪节奏丰富而不单调。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其中前两句用陈述句,点出作客之地。且有美酒相对,愉悦兴奋之情可见一斑;第三句用祈使句,表达乐于客中、乐于尽情欢醉的情绪;第四句用否定的疑问句,流露出身在客中、乐而不觉其为他乡的心境,留连忘返的情绪跃然纸上。又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问,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二两句仍用陈述的肯定句,渲染边地山川壮阔苍凉的风光;第三句用疑问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吹奏的《折杨柳》之曲,勾起征夫的离愁之思,含蓄地流露出强烈的怨情;第四句转而用否定句,玉门关外,春风不度,边地苦寒,将士思乡,悲伤苍凉而又壮阔慷慨,心胸宽广。

三,转换情境,丰富感情。《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作者创造了一种“询问——呼唤——寻找——回答”的新形式,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题,描绘了亿万人民在广阔世界里热切呼唤、四处寻找周总理的动人情景。主体部分用“我们对着高山喊……”“我们对着大地喊……”“我们对着森林喊……”“我们对着大海喊……”“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不断变换情境,通过人民群众和天地万物此呼彼应的深情回答,造成一种新颖、壮阔的意境,借助山谷、大地、森林、海洋、广场的回音,展现出来的一幅幅动人画面,既是周总理生前工作的写照,又是周总理日夜操劳、四处奔波的足痕,寄托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在诗人的引领下,读者从不同的侧面感受到了周总理高大的形象、博大的胸襟,体会到总理温暖的关怀、体贴的人微,把追述周总理一生的不朽业绩和讴歌、敬仰、怀念周总理的丰富感情巧妙地融于一体。

四、层层铺垫,升华感情。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将难以表现的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意象,把小时候恋家、成年后思妻、中年时念母、现在渴望统一等感情表现得深刻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节的推进,层层深入,感情逐渐到达高潮,抒发了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华夏儿女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溢于字里行间。

五、妙用比喻,抒发感情。如曹操《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歇以咏志。”这首诗四句一韵,诗意随韵而转。开篇四句连用神龟、腾蛇为喻。既是逻辑推理,又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思维;中间四句用“老骥”自喻,转消极为积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在胸中激荡驰骋;其后四句表达主动进取、乐观奋发、建功立业的志向。

六、结构别致,烘托感情。如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它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两句一换的格式。随诗歌内容的要求而展开,分成前六后二的特殊结构。前六句描写边塞恶劣的气候、战士们以苦为乐的境界和战争的残酷,逐层铺垫烘托,使结尾一联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显得更加慷慨豪壮,激情满怀相反相成,颇有一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概。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诗歌所塑造的形象、诗歌的内容、诗歌语言等方面所流露的感情,而应探索诗歌外形所蕴藏的丰富情感,从而研讨诗歌表达情感的多样性,还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艺术的本真面目,全方位、多元化、真实性地解读诗歌。

猜你喜欢
周总理乡愁节奏
乡愁
周总理“喝”饭
乡愁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节奏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轻快漫舞
回头一望是乡愁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