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晓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是实现新课标的重要凭借之一,是众多专家学者心血的结晶,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能结构而精心设计的。它能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层次。是通向语文美好境界的一条有序可循的“轨道”。因此,立足课本,用好课本,是新课改中每个教师首先要做好的。这里仅谈谈如何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资源。
一、从课本中寻求写作素材
目前,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素材的匮乏,写出的文章空洞、肤浅。其实,课本就是一个资源丰富的材料库。它是教师“教”的例子,学生“学”的范本。现行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古今中外大量优秀作家的作品,是经过多方斟酌、多次审定而成的,内容涵盖广,思想层次高,理应成为我们中学生写作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如名人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名人事迹:热爱生命,热爱人生的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有远大抱负又有勇有谋的农民起义英雄陈胜,提倡敬业与乐业的梁启超等等。这些人物的事例都是极好的写作材料,而许多学生却以为课本就是课本。空守宝山而不懂得挖掘,这实在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美文、名篇、佳作时,可以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语、修辞、语段,指导学生进行材料分类,如刻画人物形象的、叙述事件的、描景状物的、发表议论的、抒发情感的,不一而足。这些材料的积累,对学生写作的好处不言而喻。只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本中搜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我们决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法国著名学者朱利亚·克里斯特娃曾提出“互文性”概念,她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都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这个角度说,所谓创造,实际上就是对别的文本即所掌握的素材的有意或无意的改造。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传脱胎于前人庾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的句式,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受果戈理笔下人物形象的启发而成文的。因此,我们要注重对课本素材的积累。
二、在模仿中掌握写作技巧
语文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挖掘文本资源。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读写结合,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习作技巧。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
“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运用技巧。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论美》:“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模仿这一句式运用比喻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教师在阅读训练中要善于挖掘教材因素,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指导学生练笔。当然,除了句式的仿写外,还可进行段落仿写、篇章仿写等。如结合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仿写感悟亲情的文章。
阅读是一件吸收的事情,从阅读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家的经验,如读《故乡》,我们就懂得了对比手法在文中运用所起的作用:读《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我们就知道可以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从而突出作品主题;读《口技》,我们知道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读《白杨礼赞》,我们了解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读《曹刿论战》,我们知道详略安排要得当……每一篇文章都能给我们以启发、指导,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模仿。人类众多的发明或创造有许多就是建立在对前人和自然界的模仿改造基础上的:飞机、潜艇、雷达的诞生,是一种模仿创造;贝多芬《欢乐颂》是对法国作曲家卡比尼作品的模仿改造。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有效地让学生从中掌握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中可有效提高写作技能。
三、在情节空白处训练写作思维
有些课文常常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去填补这些“空白”。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处,依托课文找准训练点,从而创设情境,如此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解决学生练笔时“无米之炊”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设计了四种可能来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A、想象一下,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B、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了于勒后,他们就一直在防止女婿起疑心,假如女婿知道了这一事实,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C、假如在船上菲利普夫妇发现了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呢?D、当他们刚登上哲尔赛岛时,听到有人在喊“菲利普”,此时他会有何反应?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气氛,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思维的扩展。
再如重新设计《窗》的结尾,在比较中进行发散思维;将《木兰诗》中花木兰归家的几句诗扩写出具体情节、场面、人物细节和心理活动等,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训练思维的形式。因此,我们合理利用课本材料,使课本成为训练学生思维的最好的写作资源,一料多用,常用常新。
四、在语文活动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在很多中学的语文活动少,其实这样对学生的思维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我认为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学及早从应试型教育转向能力型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能力的提高。这既可开拓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可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编写课本剧并演出,应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为一个细节的处理都争得面红耳赤。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成绩。他们在选材中,几乎涉猎了初中教材中所有的小说,有的还将散文进行了改编。而且他们能够大胆创新,剧本中语言生动形象,能够用人物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演出时,同学们都沉浸在剧本创设的氛围当中,他们时而拍掌大笑,时而热泪盈眶,热烈地为参加演出的同学祝贺。演出的同学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口头表达的能力。《变色龙》这个剧组的同学对侍从叶尔德林加大了刻画的笔墨,当奥楚蔑洛夫斥责群众时,他也不时加进去风趣地附合几句台词,这样不仅突出了奥楚蔑洛夫的善变性格,而且更加突出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猖狂,起到了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
此外,各年级语文课本中都有一些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如口语交际、广告设计。走进名著等。能从不同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口语交际中,学生会去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感情,努力做到使自己的语言最得体,最有说服力,最能打动人;在广告设计中,学生会思考如何使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更精练,更吸引人;在走进名著中,学生在谈自己的感悟,在评价人物形象时,就会思考如何才能准确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深刻而有见地。所有这些揣摩、推敲、咀嚼的过程,都是学生语言组织、运用、表达的过程,能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提高。
叶圣陶曾经说过:“现在教学生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咱们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的必要本领,所以听说读写四样应该同样看重,都要让他们受到最好的训练。”叶老的话无疑给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具体方法,语文活动就是很好的练习方式,语文教师就应该放开手脚,多搞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课本内容对中学作文教学是极具价值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合理地、长久地开发它、利用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