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常语谈何易

2009-07-13 07:21周止敬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谈何曹禺雷雨

周止敬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素有鲁郭茅、巴老曹的盛誉。这六位文学巨匠先后故去。23岁的曹禺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雷雨》,比他大6岁的巴金先生在靳以处看到这部作品。他一口气把它读完。而且为它掉了泪。

关于《雷雨》最初的想法是曹禺还在南开中学念书的时候。想到的一个故事,后来曹禺跟来访的记者说:“你们要我讲繁漪是从哪儿来的。有什么原型?有,肯定是有,好多好多。但要我说出张家老太太,李家少奶奶,王家小姐,有什么用?讲了也是白讲,你们也不认识。《雷雨》这个名字,如果硬要我讲,雷,是轰轰隆隆的巨大声音,惊醒他们;雨,是天上而来的洪水。把大地洗刷干净。”

当曹禺80岁时。提起这初出茅庐的事,还感动不已。为了创作《雷雨》,曹禺整天‘躲在图书馆里看书,查资料,记笔记,想问题,别人去玩了,他在看书,别人放假回家了,他还在图书馆里看书。一个假期不休息,奋战酷暑,笔头磨光了,身体消瘦了,……这一年,北京人艺第四代演员又演出了他的《雷雨》,他向医院请了假去看。事后他问女儿万方:“你觉得怎么样?还能看得下去吗?”万方知道他并不想听评论式的话,他想听的是普通观众嘴里说出的话,像“挺有意思”,“真够复杂的”,听到这样的话他心里最高兴。于是,她如实回答了父亲的问话。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走了进去。一个钟头过去了,没见人出来,可是房内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人还是没出来。家属等的不耐烦了,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书,一手拿着毛巾拍水。

学。然后知不足。越是有成就的人,头脑就越清醒。曹禺直到晚年还时常感叹自己学习不够。没有学问。偶尔他也会谈起自己年轻时的写作经历。写得怎样酣畅淋漓,仿佛讲述一个他做过的迷人的美梦。

一个人的任何成就均同他的付出成正比的。曹禺在创作《日出》时,为了搜集素材,曾三下“鸡毛店”。原来,他约好两个乞丐来教他唱数来宝。也许因为他穿着大褂的缘故,竟被两乞丐怀疑是警方的暗探。于是就没有敢来。曹禺不得不半夜里冒着严寒二下那个最下等的小店。去找那两个人。然而却使一个八分醉意的罪犯模样的人误会了,他动起手来。险些打瞎了曹禺的一只眼。他的口袋里藏着铅笔和白纸,潜入社会的下层。终于熟悉了许多奇形怪状的人物,写出《日出》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来。他在看了话剧《丹心谱》之后,道出了自己写剧本的内核:“多年来,我倾心于人物。我总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如何刻划人物这个问题上。而刻划人物。重要的又在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和感情。人物的动作、发展、结局,都是来源于这一点。”“人是很丰富的,很复杂的,很深刻的,也是很宝贵的。什么叫深刻?就是深下去。再刻几下子。往哪儿深?往人的灵魂里。”

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曹禺年轻的时候,时常对孩子们讲他编的故事,说女儿万方是三公主,她的妹妹是四公主,渐渐三公主变得又懒惰心眼又坏,万方开始抗议反对。这使得曹禺非常开心,于是下一天三公主就变好了。变得又善良又能干。那时他一讲故事。孩子总是缠着他问:“后来呢?后来呢?”曹禺说“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印象。许多憧憬。总是等写到节骨眼儿就冒出来了。要我说明白是不可能的,现在不可能,写的时候也不可能。”一位知名的编剧者问过。“曹老。您说写剧本儿的窍门儿到底在哪儿?”曹禺说了两段话:“前面不知后面的事儿!”“戏跟卖切糕一样。是论块儿卖的。一个好本儿,得有这么十来块好戏。有嚼头,有余味儿,有机地连成串儿。好本儿。首先是好在块儿上!”这两段话是极其深刻又极通俗,精彩到家了,可以成为至理名言。一部戏,全靠几个矛盾对立的细节支撑着。由于前面不知道后面的事儿。但一环一环又咬得这么紧,观众非看个水落石出不可了。

1986年,曹禺给一位来访者的笔记本上写,下了“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夫使自然”。(清人赵翼的诗句)赠与他留念。他说:“有的作家苦心炼字。反而来得不自然。总让人觉得他费了好大劲儿。这同年轻时受的教育和旧时的修养有关。老舍自然,口语化,自然。老巴(巴金)也自然。鲁迅有时用挺深的字。但深刻自然。他的杂文、小说都是这样。《故乡》写他小时坐乌篷船,听水声,句子简单极了。把眼前水乡的风景和真挚的感情织在一块儿。”曹禺曾写有一首短诗《如果》:“如果大家戴着盔甲说话,我怎能亮出我的心。如果我的心也戴着盔甲,火热的人怎敢与我接近?我愿死一万次,再不愿终身这样存有戒心。”

猜你喜欢
谈何曹禺雷雨
雷雨天
敢为常语谈何易
雷雨
庆祝新中国七十华诞
雷雨
一个人的书房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