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2009-07-13 09:41刘红星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通讯教学效果历史

刘红星

近日,全程参加了县市两级高中新课程改革教学比武观摩活动,感触颇多,尤其在课堂教学环节上再次清脑涤肠,现整理一二,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教材处理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对教材进行调整、整合、补充、取舍是教师备课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教学工作也就失去了创造性,教学成了真正的“教书”,教师也就成了“教书匠”了。新课程提出“用教材教”,教材只能是教与学的一个载体与参考,而非唯一依据,教师应该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解读,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彰显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怎样处理呢?

一要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课程标准》是我们设计教学环节、取舍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的主要依据,也是处理教材的首要原则。另外,高中历史教学讲求内容的完整性,这是高初中教学的一个明显不同,但是现行的教材形式活泼、材料丰富,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但在知识的整体性方面却往往有所不足,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弄清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另一方面,在原则性的基础上,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处理。如理清各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单元之间的相互关联;每节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一节的重点难点等等。

二、课堂活动的自主性与实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我们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基于此,在本次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诸如小组合作、导游、记者采访、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知识抢答、课堂辩论等,课堂充满了新意与生气。但仔细回味一下,我们对这些活动的实效性不得不提出质疑,课堂浪费现象比比皆是。略举几例:

目的不明,为活动而活动。有节《工业革命》,教师设计了小组讨论的问题:①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有哪些?②工业革命有哪些重要发明?③工业革命有何影响?然后布置学生讨论。结果,书上有的学生照读了一遍,没有的学生一个也没答出,教师也没能组织展开,只是简单地出示了教师预设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到底有多大必要?

表面热闹,缺乏思维火花。如有节《新航路的开辟》,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要求学生自学、讨论新航路开辟的人物、路线、时间,并上台画出各条路线,一边介绍其概况。结果耗时不少,没有激发学生任何思维火花。

分组随意,后进生成为活动的陪衬。基础好、思维快的学生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的更多的变成了花瓶摆设与陪衬,缺乏真正平等的交流与沟通。

主题陌生,脱离学生实际,无法引起学生共鸣。有些活动设计很是前卫热门,却忽视了学生的知识铺垫与积累,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最后要么教师越俎代疱,要么草草收场。

活动过繁,学生缺乏深度思维。课堂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设想一下,一节课下来,学生一会朗诵,一会演小话剧,一会齐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有多少,学生还有机会谈出对某个问题的真实想法吗?学生被教师设计的活动牵着鼻子走,但教师给学生设计的活动真的符合学生的需要吗?长此以往,是否会造成学生的浮躁作风?

相反,有些教师的活动设计精简、灵活、高效,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郴州市一中谢铁军老师在讲到殖民扩张的评价时,创设了一个“历史审判”历史情境,将学生分为原告、被告、法官、陪审团,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500年前的那段历史进行了辨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郴州市五中何建英老师在《大众传媒的变迁》讲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时,设计了一个“现场采访”活动,四人两组小记者从外在的仪态、表达到采访内容的设计、总结,无不展示了当代中学生的风采,也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堂课中,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活动放开到什么程度,就需要教师很好地把握。学生不能只就问题而谈问题,要择取可以理解的材料来引导,使他们理解、消化成自己的认识,不能以空对空,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是否赞同和认可。

三、教学素材的经典性与生活性、时效性

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生活、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历史原有的鲜活的多面的形象被扭曲了,在学生眼中,历史就是一些难于理解的概念和令人生厌的时间人物事件的堆叠,学习历史无非是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去解答没完没了的题目。在这里,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价值、科学的精神荡然无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也一概被抹杀了。对此,历史教学在素材的选择上必须具有生活性、时效性,贴近实际,走进生活,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让历史知识鲜活起来,这样学生才会好学、乐学,也才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在本次活动中,笔者在设计《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时,充分考虑了教学素材的生活性、时效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上,从学生都有切身体验的2008年南方大雪灾入手,搜集了几幅有代表性的图片,配上略带悲情的背景音乐,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了交通通讯工具对人们的重要性,一下就把学生拉进了课堂。

在学习“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这一内容时,为了使课堂更直观、更具时代感,我收集了70多张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历史还原成真实的生活,省去了教师不少的描述与说教,学生也在润物无声中轻松体会到了交通通讯的巨大进步。

为了检验、巩固教学效果,我模仿颇受学生欢迎的CCTV-2“幸运52”设计了一个知识竞赛环节,同样的必答、抢答,同样的争夺商标,同样的金蛋银蛋,事实证明,教学效果非常不错。

为了让历史真正与现实相联系,我借鉴时下流行的“关键词”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找出能体现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发展的几个关键词,结果,一个个时新而又贴切的词句不能不让我对当代的学生感喟!而这不正体现了学生的创造性?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而对“中国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问题,我同样采用了让学生举身边的例子说明的方式进行,农村来的学生告诉我,交通通讯进步,使父母走出了山村可以去更远的打工挣钱了;城里的学生告诉我,生活、生产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变了,我们发个短信就可以拜年了;性情浪漫的学生说她可以方便地周游世界,陶冶心情;理性的学生担心车辆的不断增加会导致交通堵塞、大气污染,互联网的普及也会造成大量自制力差的同学沉迷网络,遗误前程。

课上到这里,在感叹学生思维活跃的同时,我意识到一个发挥历史的现实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机会来临了,于是,我临时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以史为鉴”——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负面影响?有何对策?而正是这一临时的改变使本已不平静的课堂更起波澜,学生打开思维的缰绳,纵横驰骋,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策和办法,将课堂推向了高潮,这是我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现在回想起来,教学素材的现实性、生活性拉进了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可能是课堂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通讯教学效果历史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新历史
通讯简史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