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庆朝
摘要: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创造性)得以发挥;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新课程 变化
过去的应试教育重在培养专业人才,属于“精英”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特别注重教师怎么“教”,不重视学生怎么“学”,重结果、轻过程,教学上脱离生活实际。现在的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合格公民,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中国小学生比其他国家同龄学生多一倍的时间学习,效率是最低的,并且学生创造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在实验比赛中,中国学生在21个国家中列为16位,有一位学者对此进行,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在幼儿园问时,孩子们的说法很多,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眼睛,但到大学里去问时,没有一个人吱声,最后只好请班长讲,班长很有礼貌地说:“可能是零吧”。这现象引起了学者的思考,大学生为什么敢回答呢,因为经过十多年的学习,他们习惯了以老师为至尊,总在想老师为什么出这道题,老师出的这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处处以教师为中心,不敢去想象,不敢去创造,中国家长放学的第一个就是:你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吗?以色列的家长放学后第一问题:你今天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如此种种现象,促使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创造性)得以发挥;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新课程的确立,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创造性)得以发挥;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自主的学习者。座谈中教师谈到;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等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教师普遍认为,教学是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没有与学生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像的。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关系,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获得知识的体验。教师不再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惟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教研活动中教师谈论的话题是教学如何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何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社会生活;如何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变化。对学生的调查表明:45.7%学生认为教师采用“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2.5%的学生认为以“学生探究为主”;28.9%的学生认为“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在课堂观摩中,笔者看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关系,而是和谐、互动的合作关系。新课程实施前,教师往往把。自己活动范围限定在讲台上,讲台就是教师的活动空间。受制于此,教师自身也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独尊”的位置上,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以此为基础展开,70%的教师教学方式是以“讲授”为主,向学生“灌”知识,致使“教与学”“学与做”相分离。
新课程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注重数学的抽象性与严密性,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型学习方式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旧的师生关系,树立新型的师生观,教学中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主动反思,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形成正确的数学教育观、教材观、学生观和师生观,变被动为主动,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对使用新课程的学生的调查表明:58.25%、39.24%的学生分别认为教师“很注重探究过程”“注重探究过程”,58.2%、41.8%的学生分别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进取心“非常关注”“关注”。通过调研,笔者看到,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师经常使用“某某,你有不同意见,请讲”。教师正在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探索——自主建构”“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些学生探究出教师意想不到的结果。
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整个课堂只有教师津津有味地讲解,学生似懂非懂地听。课堂的绝对安静会被老师们认为是一个好课堂,事实上这样的课堂,学生容易疲倦,教师也会越讲越没劲,整个课堂效果并不怎么理想。然而新课标下要求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宽松氛围;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新课程实施前,41.8%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或“交流”,40.2%的学生与教师“从不交流”。新课程实施后调查表明:78.7%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或“交流”,与教师“从不交流”的占21.3%。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解答习题,更多的是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想法、学习的体验、学习的兴趣等等。
三、新课程下的数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学用结合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反思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必须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背景,让学生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包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四、新课程实施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长期以来,教师多把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在努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百科全书式”的理想模型上,总是期望自己成为博学者。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信息的飞速增长,教师若还以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作为职业目标的话,将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新课程实施后,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念正在逐步得以树立,座谈中我们感到教师不仅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正在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师感到新课程的教学压力比以前大了。这种压力并不是知识本身的,是涉及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教师从观念、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要发生变化。现在的压力则更多的是发源于教师内在的专业成长需要,更多体现在教师本人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职业角色正发生变化,正由“教”转向“导”。在访谈中,有教师说,新课程更强调教师去指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但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觉得无所适从,但也在努力地去做。这表明教师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正在朝着时代要求的方向变化。
总之,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学校教育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这种变化将铸造一代新型的教师,也将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于泓《新课程教学指南系列丛书-小学数学》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2.陈清容,吕世虎《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