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剑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目的,立足教材中可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亲身课堂实践,介绍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效果,提出了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命教育 教育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青少年杀人和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分析案例不难发现,一些青少年在遇到挫折以后主观认为自己没用了、被社会抛弃了,因此产生了活着没意义的错误认识,从而走上了人生的不归路,给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青少年不懂得生命的宝贵价值,漠视他人和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无疑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生物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适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延伸,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自己、他人生命的热爱。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初中生物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珍惜生命,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生命的价值等,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具体的培养目标。
渗透生命教育的方法及途径
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应该是以课堂教育为主体,充分利用学科教学的优势,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体系。凡是课本中直接讲到的生命教育的知识,要讲深讲透,不折不扣地用好教材;凡是教材中与生命教育有联系的内容,要作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扩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识程度。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具体做法如下:
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点滴渗透生命教育
济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很多,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与生命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教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在“人类的进化”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播放“原始生命的诞生、从猿到人以及新生命的诞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鲜活的画面里领会到: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原始生命才进化成拥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现代人类,揭示生命历程的艰辛和漫长、人类出现的艰难,可见人类生命的来之不易。而作为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新生命的诞生也同样来之不易,从而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通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高度协调、密切配合,让学生理解人体是地球上最完美的生命体之一,学会悦纳自我,欣赏自我。又如:在学习“生物的多样性”这部分内容时,生物界的基因、物种和生境均是多种多样的,地球上有些生物在人们看来好像是“多余的”,或是可有可无的,然而它们是天然的基因库,每一个基因、每一个物种对人类的生存都是无价之宝,正是生物的多样性,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自然界,给了我们无限的美感。在教给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美,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二、抓住实验课教学的契机,强化生命教育的功能
实验教学是生命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实验课上,教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观察蝗虫”实验中,有的学生有畏惧心理或怜悯之心,不愿动手实验;而有的学生却大开杀戒,把实验动物残忍地肢解而面无惧色。这些现象不但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方法的同时,建立热爱生命、爱护生命的良好道德品质,把实验课中体验到的对生命的热爱转化为对人类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和“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中,教育学生应尽可能地创造出其正常的生活环境,以减轻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对它的伤害,实验完成后绝不能草草处死了事,而是要及时放归大自然;在“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这个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
三、参与生物学实践活动,从中体验生命的真谛
近年来课程理论的研究表明,经验和体验性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生命教育也同样如此,任何的说教都及不上让学生参与到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去,使学生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和意义,产生珍爱生命的共鸣。当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同学看着自己亲手播种、施肥、除虫和精心呵护的植物从小苗长到开花结果时,他们不仅对丰收充满了欣喜,更在个过程中体验到了生命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敬爱生命之情由然而生。饲养兴趣小组的同学则从饲养的家兔、广场鸽等小动物的身上,体验了生命的乐趣,产生了对生命的依恋和感动。这些生物科技活动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是值得我们广大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关注的有效教学策略
四、举办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深化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专题讲座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它以开放的时空,灵活的选题,丰富的内涵等特点,为生命教育开启了一扇新窗口,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悟到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重要性。如:在“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系列讲座中,通过对人体生殖器官结构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男女在生殖器官上的差异,消除神秘感,从而认识到男女有别,明确各自性身份的规范和责任,使自己的行为举止符合社会要求的性别规范。根据性生理的发育特点,了解人体的第二性征,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各种变化,沉着应对青春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育学生正确的处理好与异性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异性的身心发育特点,形成健康的青春期性心理。同时也可结合人体胚胎发育的教学,让学生理解母爱的无私伟大以及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从心灵深处孕育出关怀生命的情感,欣赏生命诞生的美丽和神奇,学会珍惜和珍爱生命,懂得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结合“艾滋病”、“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及预防传染病的三大基本措施,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染病,使学生领悟人类的存在历史也是不断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了解生命存在的不易,同时也增强学生战胜传染病的信心,懂得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在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相关制度、形式、内容等方面均不够完善,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的生命科学教学注重传授生命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备课大多是围绕如何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学任务的完成来进行,很少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的因素,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相应的教学规律,关注生命教育的细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
主要参考文献
[1]胡明,李少毅《生物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第48页
[2]冯建军《论生命教育的意义》,载《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5期,第25—28页
[3]王北生,赵云红《从焦虑视角探寻与解读生命教育》,载《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第16—19页
[4]郭元祥《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载《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第5期第48—54页
[5]袁维新《论生命化教学设计》,载《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6期第13—15页
[6]陈正英《科学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载《生物学教学》2008年第7期第27—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