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常林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稳定倾向。它不但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而且对于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古今中外的人,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而且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孔子也十分重视学习兴趣,认为这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该学科知识的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自觉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会加深他对该学科的兴趣。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一、导入诱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如果能迅速地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就能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整堂课的效果。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孜孜探求,创设了许多导入方法: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不管使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行。笔者教《口技》时为学生表演了鸟叫,有的同学自告奋勇仿火车声,仿马蹄声。又有人说这些都没有洛桑表演得好,他大鼓、小鼓、大号、小号能一起发出。这时笔者说洛桑不过三五种声音同时模拟而已,明朝林嗣环写的《口技》更妙,能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起发出。老师话还没讲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提出新颖且具有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起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论语》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解决问题有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启发学生,效果最好。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道题,学生百思而不得其解时,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就会恍然大悟,疑惑顿消,印象深刻。反之,如果没有形成问题,则会印象平平,很容易忘记。
三、竞赛促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内驱力。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学习完诗歌单元后,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举行赛诗会,由学生为自己队命名。激烈的竞争气氛马上形成。老师适时地在旁“煽风点火”,使得双方队员个个摩拳擦掌,当场出现的好诗、好句、好词,老师翘起大拇指以示夸奖,两队的比分紧挨着向上窜。离下课还剩五分钟时,有的同学唯恐老师看不见他举手,擅自起立朗诵自己的创作,后来竟出现几个同学一起站起来争的情形。
四、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反过来又给认知活动以强烈的影响。教育不仅是一个理智的教学生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能较快地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为满足需要去努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其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所指出的,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五、正确评价,适当表扬和鼓励
正确评价,适当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评价必须客观、公正,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对于学习较差和信心不足的学生,要挖掘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及时表扬和鼓励;而对自信的学生应该提出更多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本文作者单位:金昌市永昌县农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