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玲
岑参的诗被学术界公认为唐人边塞诗的顶峰。其边塞诗以高度的思想性、神奇的美学价值早已在历史上有了公认的评价。在这里本人不揣谫陋,也谈谈岑参诗的美学风格以就教于方家。
一、岑参边塞诗的写作背景
岑参生活的年代恰是唐王朝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向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的衰落时期过渡。唐王朝承六朝及隋之遗绪,开百年盛世,为整个唐代人文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环境。隋以来的南北统一,结束了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动荡,融北方的豪迈与南方的灵秀铸造出了一个积极进取,追求功名与事业的英雄主义时代。那是一个文化昌盛,尊重知识与文化,鼓励个性张扬的时代。知识和才华成了封建士子立身处世的根本。也正是这个时期,唐王朝积极开土拓疆,自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候君集灭高昌后的一百多年里,唐先后与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食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到了玄宗时代,唐、蕃西域之争更为激烈,无数文臣武将投笔从戎、效命沙场。就在这样一个英雄辈出,大师泰斗映照文坛的时代,孕育了岑参——这样一位伟大的边塞诗人。
二、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点
1. 精神美。正是由于唐前期是一个充满了希望和进取的可能性的时代,诗人们都自命不凡,都希望有所建树。有了这样的气度和精神,所以他们才能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内心的本质力量,自由地转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大气磅礴般撼人心魄。岑诗几乎每篇、每字之间均有这种精神充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等。
2. 意境美。唐诗高度的成就,就在于提出了“境”或“意境”。而岑诗的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意境之美。如《走马川奉送出现西征》一首,为烘托将士出征前的豪迈慷慨和大无畏的精神,他不是直接写将士的精神面貌,而是极力渲染和夸张环境的恶劣,以反衬人物。莽莽黄沙,寒风怒吼,展现出西域绝塞的画面;“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又“幕中草檄砚水凝”句,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这一系列的大背景的画龙点睛与细微处的精雕细刻共同勾勒出了将士出征的极端艰苦,由此巧妙地烘托出了将士无畏的英雄气概。
3. 音乐美。我国古代的诗,一直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唐诗一方面继承了南朝讲究诗律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了西域音乐的影响,尤其注重声韵和格律,岑参诗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而且岑诗不只局限在形式上讲究韵律,而且贵在以感情的起落沉浮,赋予其诗节奏的铿铰有力。声音到处感情到,朗朗上口,又韵味无穷。读来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击节赞赏。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两层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
4. 语言美。岑诗的语言之美是其诗之美的又一特征。概括地说,其诗语言特征在于平中见奇。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让人感到亲切洒脱,没有丝毫的晦涩难懂之处,但又在平中见奇,句句精练传神,且字字珠玑,掷地有声。读来真有点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那种朴素无华而丽质天成的感觉。这种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感情真挚。如:“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碛之作》);又如:“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戏问花门酒家翁》)口语化的诗歌语言,写眼前景物、人物音容笑貌栩栩如生,而又格调诙谐幽默。且岑诗的语言之美还在于含蓄深远,令人具遐思不尽之妙,而这种句子每首皆有。
5. 个性美。诗歌是自由心灵的书写,必须有个性。唐代诗人李白等皆是具有高度个性的诗人。反映到诗作之中,就成了他们诗歌的个性之美。岑参的诗素以“雄奇”著称,这便是其诗独特的个性美。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大魁言,岑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另外,岑诗之所以“雄奇”应来源于他所亲历的边塞生活。大西北雄浑、寥廓、苍茫的天然境界和奇特的自然景观大大开拓了诗人的胸襟,加上他那饱含热情、积极进取的精神世界,状美、瑰丽的诗句就随着诗人的感触喷涌而出了。因此,“雄奇”之美才是岑诗的真正个性,才是岑诗带给我们的最美之处,也是岑诗被称为唐诗边塞诗顶峰的原因所在。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玉门赤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