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增强企业素质提高企业效益的途径

2009-07-09 08:24
企业导报 2009年3期
关键词:企业管理经济效益

王 林

【摘要】 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能否取胜,关键在于企业素质,其主要体现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等方面。内强素质是我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企业素质;经济效益;企业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决定的因素是企业的素质。如何提高企业素质,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紧迫课题。企业素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又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保障。强化企业素质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企业要增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重视提高企业素质。所以我们应该始终把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作为一个突出的重点来抓、来研究,以此带动和实现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增强企业素质的重要性

企业是社会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小是国民收入的大小及其增长速度的度量,能够比较正确地反映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由此可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是要增强企业素质。企业素质指的是企业各要素的质量及其相互结合的本质特征,它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有机结合所产生的整体功能,这些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领导基本素质、员工素质状况、企业管理素质、技术装备素质等。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企业素质是一个质的概念而不是量的概念,考量一个企业持久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不能只看其规模,而是要注重其内在质量。企业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调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新品种,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以最少的资金和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提高我国企业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而我国目前部分企业现有的素质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由于我国过去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企业生产经营考核指令性计划完成情况,忽略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对企业的作用,同时,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过死,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压抑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造成企业素质低下。虽然我国不断加快推进市场化进程,但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素质较差的状况仍然存在,突出表现在:员工文化水平低、政治思想觉悟不高、工作主动性落后、技术技能差、干部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等。

鉴于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和我国企业素质落后的状况这两方面原因,增强企业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况且,去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对部分素质差的企业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这使全世界企业都认识到提高素质的重要性,并将会因此催生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作为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我国企业,如果不迎头赶上,努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节节败退,从而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增强企业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企业通过增强素质来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建立一个由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组成的管理体系

管理水平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管理人员本身的素质差。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每个企业都必须切实重视对其管理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分期分批的轮流培训,采取以业余学习为主、以脱产学习为辅的方法,从政治上,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个人品德及其进取精神,从学识上,充实他们的社会科学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另外,要落实动态的管理人员任用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强化岗位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调动员工工作、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最后,要知人善任,将被任用者安置在最恰当的位置上,组成一个具有最佳效益的管理系统。

(二)落实行为科学指导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因素,也是生产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是管好人,就是要充分发挥出员工的潜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积极性是一种内在的变量,是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员工的积极性需要通过行为来进行考察。只有了解了员工的行为,才能预测行为,进而控制行为。个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在于动机,而动机的主要来源有二:内在条件(需要);外在条件(刺激)。管理人员应首先了解人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具体对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刺激方式,或是采用外在的刺激方式(包括福利、晋升、表扬、嘉奖、认可等),或采用内在的刺激方式(包括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责任感、光荣感、胜任感、成就感等),使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加速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以科技进步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

技术即生产工具体系,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代表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主要决定于生产工具的改革和发展。目前,由于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有相当多企业的生产设备,还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品,但考虑到企业经济条件有限,因此,走技术改造的道路应该说是较好的途径。在开展中应注意以下主要环节:

(1)广泛调查和全面计划。一方面要掌握国际国内同行企业,在产品、生产工艺、设备等各个方面的科学技术的动向,以及各项技术成果应用于生产的情况和效果;另一方面,要深入细致地掌握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找准薄弱环节。同时,要搞好全面规划,认真考虑现有技术力量和后备力量储备。

(2)组建好技术改造队伍。要组织多个专业的人员根据改造流程共同参与进行,既要有本单位的,也要有协作单位的。改造可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力量,逐步地分期分批进行设备的部分更新改造,尽量减少技术改造与正常生产的矛盾。

(3)重视改造的经济效果。提高生产力水平的目标是高产、优质、低耗,因此,要加强技术经济分析,保证投产项目达到预期的效果。

与此同时,企业要根据需要和经济实力适当引进国内外的新技术和设备,积极向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方式迈进,努力提高企业装备水平。

(四)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各项工作水平

产品质量是企业技术、管理、文化的综合反映,好的产品质量能体现出企业过硬的技术、规范的管理、优秀的文化,反之,则表现出企业综合素质的低下。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千头万绪,需要明确一个中心,狠抓产品质量,带动企业的全面工作。产品质量管理应该进行全过程管理,即全面质量管理,要调动企业各职能部门和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作用,建立从生产设计开始到为用户服务为止的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保证用最经济的方法来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并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具体来说,第一,在生产设计过程中,在综合考虑用户要求、质量情报、技术能力和经济效果的基础上制定产品质量目标,并在设计的每一个阶段,企业都要组织人员进行评议和审查,以便集思广益,实现预期的质量目标。第二,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实行质量控制,预防废品的发生,同时要开展质量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挖掘提高产品质量的潜力。第三,在服务辅助过程中,要对物资供应部门和工具供应部门所提供的物资和工具进行严格的检查和验收,确保其满足质量要求。同时设备的质量,要像保证产品质量一样保证设备或维修设备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第四,产品的使用过程是考核产品质量的过程,它既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归宿点,又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企业应主动开展服务和回访,从而找出产品质量的缺陷问题,掌握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实际要求和动向,为今后改进产品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上述四个环节都是质量管理的重要落脚点,必须严格把握,才能保证全面质量管理得到广泛开展,以利于企业健全管理体制,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素质在现代化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图发展,必须要有一大批精通科学管理的人才,充实到企业各部门,才能圆满完成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

从国内外的很多事实来看,同样规模的企业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有的企业生产效率很低,经济效益很差,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企业本身素质差造成的。

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素质,完善企业管理,才能最有效地利用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能以最少的资金和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天勇.发展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王俊杰,徐风华.项目管理学概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企业管理经济效益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突发事件基本类型及其对管理的意义
对提高煤矿经济效益措施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