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节《我的叔叔于勒》的原因

2009-07-09 08:01丁兆存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09年10期
关键词:瑟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

丁兆存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是经过教材编者的删节后,才呈现给特殊的读者群体——学生和教师的。对于这个问题,一直有人质疑,认为不太妥当。教材一改以往在《教师教学用书》中为教师备课提供参考的做法,而是把删节的内容放在了课后“研讨与练习”中。并且设计了探究题,供师生讨论完成,体现了课程标准理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先来看编者设计的问题: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竞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此题的设计角度很好,呈现出开放的态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体现出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编者说,设计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并给出了这样的参考答案:“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笔者认为,从师生的思维视野、阅读目的、接受渠道和探究能力的角度看,参考答案无疑是合情合理的,符合探究题的解答要求。但从作者的创作角度来看,不但过于单薄肤浅,就题论题,架空分析,更主要的是没有真正揭示出作者的表达意图。

从叙述手法的角度来看这篇小说,钱理群先生的分析,比较精辟透彻,见解深刻,这里不妨借来用一下,并做出简要分析【参见《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8年第11期】。钱先生认为,《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从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选择来看,形成了五个层面的“看”与“被看”的关系:

第一层面:“我”的父母这样的成年人是怎样看于勒叔叔;

第二层面:“我”怎样“看”父母这样“看”于勒叔叔:

第三层面:“我”怎样看于勒叔叔;

第四层面:作者莫泊桑在“看”:童年的“我”若瑟夫如何看于勒叔叔,成年的父母如何看于勒叔叔,以及成年的若瑟夫如何看于勒叔叔这样的穷人;

第五层面:生活在当下社会的我们怎么看于勒叔叔以及小说中的种种“看”。

这五层“看”与“被看”的关系,不是并列式的,而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逐步把小说的深层含义揭示了出来。站在这样的大视野来看,删节后的教材只能够解读出前三种“看”与“被看”的关系。而对后两层重要的“看”与“被看”的关系,由于教材编者的删除,被人为地遮掩住了。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文本解读,和断章取义、削足适履相差无几,也是引起一些人质疑的主要原因。因为第四层面作者莫泊桑在“看”,是显在的价值信息,而被作者这样一删,变成了潜在的价值信息,由于学生的阅历有限,因而不能准确地解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从而导致连锁反应,第五层面“当下社会的我们”也就很难看清楚作者的用意何在。

要想准确地解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就需要回到原始文本当中去。好在课程标准教材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作了及时的补充,让师生通过探讨被删除的内容,来理解莫泊桑为什么会在开头和结尾加上一段看似多余的文字。实际上,作者是在不动声色的构思设计中,表达出了自己的看法:认同成年若瑟夫的观点和做法,对现实成年社会对人的评价标准,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拜金主义倾向,持批判和嘲讽的态度,对在孩子身上仍然保留的纯真的亲情之爱,则显然有一种较强的亲和力。并期待着能够上升到“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高度。而这也正是小说的主题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此文的一个主要目的:要让学生在幼小的心灵里学会关爱一切不幸者,并将这一关爱的种子始终伴随着自己成长而永远保留,随时付诸实践,撒播人间。可惜编者过于强调从学生的解读意识出发,而把作者的表达意识给忽略了,实在不应该,所以应该进行修补完善这一不足之处。

猜你喜欢
瑟夫我的叔叔于勒于勒
优雅的秘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库丘瑟夫:公益不只是捐钱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出版名家
——贝内特·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