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丽
某日去街里买东西,路旁两个小学生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说:“从今往后.再也不举手回答问题了。”另一个问:“为啥啊?”“伤自尊!每次举手,每次都不叫我,举手举累了!”“是老帅没看到吧。”“才不是呢。谁让我坐在后排呢,还是个角落。”他们接着还谈论什么,我无心听下去了,仅仅刚才的几句对话,竞让我无语,很久回不过神来。
是啊,作为老师,课堂上的提问,也许很多是随口点到的,没想过多。前排的学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被老师青睐,关注多些。而越往后机会就少得可怜,甚至有的学生一年中只被提问几次。课堂上,每个人被提问的机会是均等的吗?理论上是成立的。现在也倡导平等,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但实际上,课堂里能得到关注的,寥寥无几。能得到回答问题机会的,总是那些优等生,好像问题就是为他们而没,等他们来解答。学困生呢,只好待在角落里,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尽情表现,而自己只能默默地充当观众。即使再努力,也是徘徊在提问者之外,很少得到问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
这不由得我想起一件事来。几年前,随同业务室的同事去乡下小学听课。那次好像是听三年级的语文课。班级的学生不多,但任课老师的视线,只锁定在那几个学生身上。课堂应该是活泼生动的。老师情绪高昂,学生也配合得当,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也许是坐在后面听课的缘故吧,我注意到后排右角边,有一个男孩。每次老师提出问题,他都积极举手,眼里流露出的是渴望。渴望老师能给他表现的机会。结果很遗憾,每次老师目光只是略微扫描一下,也许在他身上停留数秒,最后还是聚焦在那几个孩子身上。他的手多次举起,又多次无奈地放下。等最后举起时,似乎很无力的样子,眼里流露出的是失望。
那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记忆不多,但小男孩的小手,一直在我心里举着,他的渴盼的眼神一直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或许他不是一个优等生,老师担心他的回答有差错,影响到整节课的效果。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却是一种无言的伤害。稚嫩的心灵为此蒙上阴影.会逐渐失去自信和自尊。
我听着两个学生的对话,回想着曾经见过的那幕场景,心不禁一颤,微微有些疼痛。
我想,每位有责任感的老师,是否应自我反思,自我反省一下呢?多关注一些身在角落的学生,不要以为他们处在角落,就没进取心了。也许他们不够聪明,学业也不优秀,但他们内心深处仍有渴望,仍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心存一个梦想,在生命的长空里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