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立新,杨青宝,谈梅梅,聂 慧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后排进攻特点分析
时立新,杨青宝,谈梅梅,聂 慧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统计、数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两队后排进攻的频数、区域特点、进攻效果等进行了技术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后排进攻运用频繁;后排进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2号位战术运用以强攻为主,3号位战术以快攻为主;后排进攻效果较好,扣死率与前排进攻效果基本持平;后排进攻中主动进攻占主导;后排进攻中后排掩护受到重视。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后排进攻;统计分析
后排进攻自从1977年波兰男排在第3届世界杯最先运用以来,发展到今天已有3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30年,后排进攻已经从最初的弥补性进攻发展成为主动进攻,并已形成较完整的战术体系,成为现代排球比赛进攻战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是当今男排新老霸主的巅峰对决,比赛中后排进攻的运用特点能够充分体现世界男排后排进攻的发展趋势,代表着现代男排技战术的最高水平。笔者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后排进攻战术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后排进攻的特点与规律,对于推动后排进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研究对象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双方美国队和巴西队。
1.2研究方法
1)录像统计法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录像进行多项后排进攻的技术统计。
2)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2008年世界男排大型比赛后排进攻的相关资料以及近几年有关男排后排进攻的研究文献。
3)数据分析法 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比赛录像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后排进攻的技战术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4)逻辑分析法 在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比赛录像的基础上,根据技、战术统计结果,对两队后排进攻特点进行逻辑分析。
2.1后排进攻频数分析
表1 前后排进攻频数统计表
在美国与巴西男排决赛中,两队进攻总次数234次。其中,后排进攻79次,占进攻总次数的33.76%。具体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巴西队的后排进攻组成率为37.70%,高出美国队8.24%,说明巴西队后排进攻的战术运用优于美国。另外,两队高达33.76%的平均后排进攻率,充分说明了后排进攻已逐步成为排球进攻战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悉尼奥运会男排的后排进攻组成率为19.46%[1],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排决赛的后排进攻组成率已达到33.76%,由此可见,后排进攻倍受关注,发展迅速。
2.2后排进攻区域性特点分析
美国队与巴西队决赛中后排进攻的区域主要在2号位和3号位区域,4号位区域只有巴西队进行了极少数进攻,美国没有进攻。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区域进攻组成情况统计表
说明:将球网分成3等份,球网中段1/3对应的场区为3号位区域,左边为4号位区域,右边为2号位区域。
1)2号位区域 从表2可以看出,两队2号位区域后排进攻的总频数为44次,而前排进攻频数为37次,后排进攻组成率为54.3%,高出前排进攻组成率8.6%。原因主要在于:①2号位区域的后排进攻可以利用3号位的掩护牵制,相对容易避开对方的拦网,获得较好的进攻效果;②2号位区域的后排进攻可以弥补前排两点攻的不足,增加进攻点,能够给对方的防守增加一定难度。因此,各队非常重视在2号位组织后排进攻。
巴西队与美国队在2号位的后排进攻有各自的特点。①从参与人员上来看,巴西队有7号Giba,18号Dante打这个位置的强攻,而美国队只有13号队员Stanley打这个位置的强攻。②从组成率来看,巴西队在2号位区域的后排进攻次数少于前排,且后排攻组成率低于美国队16.7%。而美国队后排进攻则多于前排10次,其后排进攻的组成率高达63.2%,说明美国队善于2号位后排强攻,与巴西相比具有明显优势。③从成功率来看,巴西队2号位区域的后排强攻共有19次,其中有8次扣死,扣死率为42.1%,美国队2号位区域的后排强攻次数为24次,其中10次扣死,扣死率为41.7%,扣死率相差不多,但美国队的得分比巴西队多2分。
2)3号位区域 巴西队在3号位的后排进攻频数较多,共进攻22次,组成率为55%,高于前排进攻的组成率。而美国队在3号位的后排进攻只有9次,组成率只有29.0%,远远低于前排进攻的组成率。巴西队3号位后排进攻比美国队多13次,其组成率高出美国队26%,说明巴西队善于在3号位运用后排进攻。
巴西队与美国队在3号位的后排进攻特点也不尽相同。①巴西队3号位区域不仅有前后排掩护的后排快攻,而且还有后排强攻与后排吊球。巴西队22次3号位后排攻中有13次快攻,占59.1%。而美国队的3号位的9次后排进攻中,8次是快球,占88.9%。说明美国队3号位后排进攻以快攻为主,而巴西队则快变结合。②美国队3号位后排快攻次数少于巴西队,但其进攻的扣死率高,扣球失误率较低。美国队3号位后排快攻8次,扣死4次,扣死率为50%,被拦1次,被拦率为12.5%,扣失1次,扣失率为12.5%。而巴西队3号位后排快攻13次,扣死4次,扣死率为30.8%,被拦2次,被拦率为15.4%,失误3次,失误率为23.1%。美国队在3号位的后排快攻总次数少于巴西队,但快攻的效果则优于巴西队。
3) 4号位区域进攻特点 4号位区域后排进攻仅巴西队运用了4次,扣死3次,扣死率为75%。尽管目前在4号位运用后排进攻的次数较少,但其进攻具有突然性,能够有效避开对方拦网,成功率和扣死率非常高。说明只要运用得当,4号位的后排进攻完全可以组织,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3后排进攻效果分析
巴西队与美国队两队后排进攻效果统计表见表3。
表3 美国队与巴西队前后排进攻效果统计表
从后排进攻总的成功率来看,扣死率为40.5%,仅比前排扣死率低3.4%,而后排进攻的扣过率为36.7%,比前排进攻高4.5%,后排进攻的被拦率为15.2%,比前排进攻低5.5%,但两队前排进攻扣球的总得分为68分,而后排进攻扣球总得分只有32分。这些数据表明,后排进攻的效果(成功率、扣死率)基本接近前排进攻。
2.4后排进攻中后排掩护运用分析
随着世界男排的发展,后排掩护已在比赛中广泛运用。后排掩护不仅能够对前排进攻进行掩护,而且在后排进攻中也逐步得以运用。对美国与巴西决赛中后排掩护情况进行了技术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进攻掩护情况统计表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两队后排进攻的平均掩护率超过50%,特别是美国队的掩护率高达66.7%,超过前排的掩护率,说明现代排球比赛后排进攻中的掩护已受到高度重视。
美国队33次后排进攻中,前后1点掩护14次,占42.42%,前后2点掩护8次,占24.24%。巴西队46次后排进攻中,前后1点掩护11次,后前1点掩护2次,1点掩护率为28.26%,前后2点掩护6次,掩护率13.04%。说明美国队后排进攻中的掩护运用率高于巴西队,这是美国队后排进攻被拦率低于巴西队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在前排进攻中也大量运用了后排掩护。如美国队前排进攻79次,后排队员参与掩护37次,掩护率为48.84%,巴西队前排进攻76次,后排队员参与掩护40次,掩护率为52.63%,大量的后排掩护跑动,给对手的拦防起到了较大的牵制作用,对于提高前排进攻的成功率具有较大的支撑作用。
1)后排进攻运用的频率很高,后排进攻已成为排球进攻战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后排进攻中区域性特点明显,大多数后排进攻都集中2号位区域和3号位区域;2号位战术以强攻为主,3号位战术则以快变为主,后排快球与后排吊球、轻打和强攻有机结合,灵活多变;4号位区域后排进攻出现的频数较少,但成功率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后排进攻效果较好,基本上与前排进攻效果持平。
4)后排掩护广泛运用,不仅在前排进攻中后排掩护率较高,而且后排进攻中也出现了一些后排掩护。
[1]吕梅,盖洋.男排后排进攻运用浅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4):65~67.
[2]厚春明,韩冰.浅析世界排球后排进攻的特点和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2):511~512.
[编辑] 洪云飞
G842
A
1673-1409(2009)02-N112-03
2009-02-24
时立新(1960-),男,1981年大学毕业,教授,现主要从事排球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