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承东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思维的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发现问题的情景,这是发展思维的关键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途径。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学法、鼓励质疑、积极创新等方面。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其创新能力作为我们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数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1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他们的思维就能保持在积极地探索状态之中,有了兴趣,他们把学习作为自己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把学习当做一种负担。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第二,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内在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第三,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时因为数学探究的规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们学习乐在其中,才能培养出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
2 指导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思、议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第一,教会学生“读”,这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力和归纳整理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数学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的、有选择并伴有注意的对数学材料的知觉能力。教会学生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第二,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第三,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3 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自信精神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时,总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来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新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4 鼓励主动参与,在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只是得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亲历数学构建过程,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例如在讲勾股数时,教师可出示这样几组勾股数,请同学们讨论这些勾股数的特征:
3,4,5;5,12,13;7,24,25;9,40,41……
开始时学生们只注意到:每组勾股数的前一个数都是奇数,后两个数是一奇一偶,之后陷入僵局。教师启发道:一奇一偶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们发现是连续数。忽然一名学生发现后两数之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稍一顿,即抬头,急切地说:“这两数的和恰是一个完全平方数,这个完全平方数就是前一个数的平方……”这样,在思考,观察中发现规律,灵感一触即发。学生们找到了勾股数的特征:即大于1的奇数的平方分成两个连续的自然数,此奇数与这两个连续自然数成勾股数。
模仿只能跟着走,创新才会出人才。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为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做出自己的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