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平
1活动单导学模式设计
活动目标:掌握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活动重点与难点:掌握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
活动过程如下。
活动一:理解信息的概念。
观赏录像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冠伞鸟求偶的录像片段。
材料2: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通讯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图像。
(1)冠伞鸟的雌雄鸟在形态特征方面有哪些不同?
(2)雄性冠伞鸟为什么有橘黄色的鲜艳的羽毛?它们以哪些方式获得雌性冠伞鸟的青睐?
(3)雌性冠伞鸟又以何种方式与它青睐的雄性鸟进行交流?
(4)什么是信息?找出此概念中的关键词。
活动二:通过例子了解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阅读课本P105~106(人教版新课标)相关内容,知道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有哪些。
(2)以小组形式讨论列举你所知道的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例子,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3)观察多媒体呈现的图片,讨论如下问题:
图片1:含羞草在强烈的声音刺激下,就会有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等反应。
图片2:种子的萌发。
图片3:飞鸽传书。
图片4:电鳗放电。
图片5:夏夜中雌雄萤火虫发光。
图片6:老虎撒尿圈地、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
图片7:蜜蜂的舞蹈行为、孔雀开屏。
①图片中蕴含了哪些信息?动植物通过什么来感受这些信息?
②三种信息的来源有什么不同?
③比较三种信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巩固练习:下列各项中,属于物理信息的是_______;属于化学信息的是_______;属于行为信息的是_______。
a、毒蜂身上斑斓的花纹;b、青霉菌产生青霉素;c、花的颜色;d、花的气味;e、蜘蛛捕食;f、蚜虫腹后部分泌一种挥发性物质;g、乌贼喷出黑液,赶跑敌人;h、国外报道使番茄增产而让其“听”音乐;i、豪猪遇敌时竖直体刺;j、猛兽的吼叫。
活动三:探究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阅读人教版教材P106的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汇报如下问题:
(1)资料1中蝙蝠发出何种信息?该种信息起什么作用?
(2)资料2中的图中曲线表明莴苣种子萌发率受什么信息影响?何种情况萌发率最高?种子一旦接,受720nm~780nm远红光照射时萌发如何?
(3)资料1、2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什么作用?
(4)根据资料3分析信息传递的作用。
(5)资料4涉及到几种生物?它们是何种种间关系?它们依靠什么联系起来?据此能得出的信息的作用是什么呢?
(6)归纳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活动四:举例说出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小组讨论列举常见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观察几张图片:
图片1:播放集群信号录音引来鸟类。
图片2:种植蔬菜的温舍大棚。
图片3:养鸡专业户的舍内照明。
图片4:农田中树立的“稻草人”。
①以抢答方式说出农民应用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有哪些具体作用?
②探究思考:假如你是个农场主,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信息传递原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场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
活动检测:略。
2几点思考
2.1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概念
所谓活动单,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方案”。活动单一般包括学习目标、活动方案、自我检测、学后记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既是学习活动的一种任务指向,又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教师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后,设计的每节课的“活动单”就是要明确若干个主题活动,即“活动一、活动二”等。每一个活动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活动主题、活动方式、活动结果。有效的活动方案,就是由若干个有针对性、连续的、以学生知识形成为主线的活动构成的,可见活动单导学模式之核心是自主学习。
2.2活动单导学模式与讲授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概念教学多采用讲述式教学模式,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区别明显(表1)。
讲授式教学模式是传统教学模式,尤其是在现今追求高密度高难度的高中课堂课堂仍有广泛的市场,但这种模式有好多弊端。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等。在关注分数和升学率的利益驱使下,学习成了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机械训练的代名词,讲授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这一节的知识难度不大,教者在准备活动单时,也面临困惑:如果照本宣科,未免太枯燥无味。其实本节内容在自然界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实例,除了课本列举的一些例子外,教师完全可以查阅资料补充更多实例,例如冠伞鸟求偶的录像片段、三种信息类型的图片、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图片等,将这些生动的实例巧妙地穿插活动单的各个活动中,让学生在观赏、讨论、交流中自主获得知识。虽然为学生提供录像和图片等信息,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看到课堂上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满意的神情和意犹未尽的期盼,教师的教学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3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策略
3.1对话·互动: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成长;人类主体也是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因此,人是“对话中的人——即在有意义的语言和超语言的互动和对话中的人”,“对话·互动”对人具有“本体论”意义。因此,“对话·互动”就成了教育过程的核心,正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探讨各自的观点,新的阐述、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例如在上例活动二中,要求“以小组形式讨论列举你所知道的生态系统的信息的例子,然后进行小组汇报”,在活动三中,要求“阅读课本P106的资料分析,小组讨论汇报如下问题:……”,在活动四中有“以抢答方式说出农民应用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有哪些具体作用?”等。在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时,教师不把自己的观点强给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互动交流,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将宽松、民主、和谐的情境展现给学生。教师在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养成敢问、乐问、乐说的心态,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共享成功的喜悦。
3.2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变革
所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只有
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够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增进学生的发展。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面向全体不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一样的发展,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教师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都能体验到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的组织形式是活动小组,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活动一、活动二等活动内容)。
例如:上述案例的活动四中有这样的问题要进行小组讨论:“假如你是个农场主,你能利用今天所学的信息传递原理采取哪些措施,提高农场的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小组内,学生积极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所有同学间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小组内的不同见解。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的汇报交流、倾听、质疑、达成共识的过程,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3生成·发展:有效课堂的打造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单”不再是跑道,而在于“学”——即跑的过程本身,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学成为师生共同的意义创造过程中的探险。在活动单设计时,教师要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个性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
采用活动单导学时,教师不仅仅考虑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教学的“生成性”,如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探究思考等环节的设定,要把课堂看成是一个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中”的知识生成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活动单导学模式,能有效克服麻木的“散乱的活跃”,辩证地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关系,使“动态生成”真正成为课堂的亮点。有效学习必须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课堂均得到提高和发展,有效课堂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活动单导学模式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通过活动设计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指明学生索要达到的目标和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兵练兵”、“兵教兵”,巩固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