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玲
摘要:课堂导入运用得好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文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历,主要探讨运用音乐、图片、想象、实践、活动、设疑等方法进行课堂导入。
关键词:课堂导入;语文教学;催化剂
巧妙的课堂导入是沟通新课与旧课的桥梁,是展开优美乐章的序曲,是引导学生徜徉知识海洋的灯塔。精彩恰当地导入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所以说,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的催化剂。如何让课堂变得生趣,这是一线语文教师首先应掌握的一门艺术。下面,我就本人的实践经验,简单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见解虽浅薄,但还是希望能与诸位同仁共勉。
一、通过“音乐美”熏陶激趣
音乐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能把学生的激情充分调动起来。因此上课之前老师如果先放一曲与课文主题意境相似的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乐曲,就可以渲染气氛,给学生带来灵感的火花。如我在教《海燕》这一课时,先播放钢琴曲《命运》,那缓急高低变化的节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到文章的内涵。
二、通过“图片美”欣赏激趣
从人认识事物的规律角度看,具体可感的或有美感的图片往往能激起人欣赏的欲望。如果能够直观演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被调动起来。因为视觉的欣赏和语言文字比较起来,前者更具有直接性和有效性。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采用形象的直观演示,创设一些可以通过视觉的欣赏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带来直接生动的形象感觉,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为课堂增添浓烈的学习气氛,进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如我在教《观潮》这一课时,出示了《潮涌图》《水军演习图》《吴儿弄潮图》三幅图,要求学生根据直观、形象的图片来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段落,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课堂顿时活跃了。这样直观的导入,增强了语文课直观形象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运用“想象美”创造激趣
学习看文题《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学生想像故事是如何展开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像,引导学生带着与作者试比高下的心理阅读课文。学习《女娲造人》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先想象“女娲如何造人”“女娲造人后可能到哪里去了?”等活动,然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对照课文。这样让学生明白了自己的想象与高明的作者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也就教会了学生如何在习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来获得写作上的快乐。
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激趣
教师要善于寻找一个恰当的突破口来开启课堂神秘的面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让学生亲身实践、总结经验,带着这些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体验,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互磨擦、产生共鸣。有了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学生进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就畅通无阻了,这样往往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触景生情”“同病相连”“有感而发”等话语就这样得来了。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这一文时,让学生根据眼前所看到的云的形态,预测今天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这样就能把学生带到课文之中去。通过“自我实践”地体验来激趣,能达到寓教于情的目的,使亲身体验法成为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能够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来,创造出课堂中师生和谐交流的局面。
五、通过“活动美”实践激趣
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表现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新课前组织学生有目的的开展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诗词朗诵、猜谜语、说感受等等。通过活动,让学生的口、耳、眼、脑等感官都活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通过“巧设疑问”激趣
古人说:“学习起源于思考,思考起源于对事物持有怀疑的态度。”这话不假。怀疑、思考、学习是密切相联系的、辨证统一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依据教学的内容,巧妙设疑,来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例如我教《再塑生命》时,给学生设疑:“海伦是一个集聋、哑、盲三种疾病于一身的残疾孩子,她如何能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呢?这其中要有怎样的一种精神呢?”听到这个问题学生肯定在琢磨:一个聋、哑、盲的人,她如何与人交流呢?又是如何写作呢?等等。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巧设疑问的方法来激趣,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中的内涵。课堂虽小,钻研进去便会发现这里有着广阔的天地,当然也就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借助导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文施导,注重课堂导入的实效性。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兴趣带领学生们在语文殿堂之中自主地、探究地、创新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