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建议对策:1、提高农村居民对开展体育活动的认识;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3、根据现有发展水平,合理选择适合农村体育发展的模式;4、拓宽农村体育经费来源;5、文化与体育部门联手共建村级文化体育工作站。
【关键词】农村体育;现状;对策
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兴衰,关系到我国从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转向以扩大内需的自主型经济政策的成败和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成败,更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我国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它不仅要改善农村的生产方式,提升物质文明建设水平,而且也要在农村建设现代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农村体育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农村体育现状
1、“城乡二元”结构限制了农村经济、民生的发展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中国目前城市、农村差距的最主要因素。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社会差别与地理差别相互重叠、相互加强,是从制度上的对农村居民的歧视,这种社会歧视性差别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建国后,自1952—1990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转移资金达8080亿元,农业平均每年向工业输血200多亿元,造成农村“失血过多”,经济上要想发展,困难比城市大的多;同时农村居民在教育、卫生、从业、体育、社会福利甚至消费都要比城市居民付出更多的成本,进一步导致广大农村居民处于无钱可花、有钱不敢花的窘境。现阶段我国的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基础,农民是关键。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更谈不上建设和谐社会。
2、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村体育资源严重滞后于城市。从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近75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口42%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58%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这一分布结果导致许多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在西北农村,47.1%的村子甚至连一块土制的篮球场都没有[1]。
我国农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以及组织化程度,与城市相比也处于较低水平。据统计,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口参加体育活动仅为28.97%,农村体育人口为0.63%,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且农村体育发展极不平衡,死角多[2]。农民体育人口及参与体育活动次数、时间、强度均明显低于其它职业[3]。
受制于经济水平,农村居民体育消费很低,甚至几乎没有体育消费。湖南省农民至今有38.66%的人无体育消费,年均100元以下占37.44%,100—300元的占19.10%[4]。河北省乡镇居民体育消费每年在100元以下的占61.30%,100—300元的占19.90%[5]。而且这些体育消费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用在运动服装鞋袜等(兼有运动和日常生活方面的效用)上。
3、农民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农业生产的特点导致了农民的封闭与保守,不利于农民体育健身意识的形成;农民劳动时间分布的极不均衡,也导致农民“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参与体育活动。许多农民甚至认为:体育活动就是出出汗,劳动也是出出汗,所以劳动等同于体育活动,因而缺乏自觉投身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即使有闲暇时间,也用“打牌、看戏”等传统习惯休闲方式来打发;并且普遍视体育为“娃娃们”戏耍的蹦蹦跳跳[6]。同时,由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比较薄弱,旧时的封建迷信,崇拜神道之风在农村有死灰复燃现象,许多农民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把自己的命运及健康寄托在虚无缥缈的鬼神上。
4、农村体育职能部门力量不足,体育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由于政府行政机构改革,我国不少县乡撤消了体育部门(将体育置于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之下),以重点扶持经济建设和管理部门,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限。以我国目前基层公共事业以国家和政府投入为主的今天,基层体育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将直接导致对公共体育事业投入力度的减弱。
体育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造成农村体育落后的原因。由于城乡经济水平差距比较大,农村留不住体育社会指导员,造成农村体育比较散乱,缺乏必要的体育指导员是影响和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5、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有限,农村体育经费严重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经济收入有了明显的增长,农村居民在2008年纯收入达到了人均4761元。但也存在着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点少,农民增收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程度低,医疗条件差,子女的教育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使农民有钱也不敢随便花。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制度的相对滞后,农民可支配收入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我国体育实行的举国体制,致使竞技体育占用了大量的体育资源,虽然近几年投入到农村全民健身工程上的经费有所增加,但对于有着人口基数9亿的农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二、对策与建议
1、提高农村居民的认识
城乡的二元格局、全方位的差距,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没有我国农民参加的体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更谈不到全民健身。只有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制度上的差别,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促进农村经济、人文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体育健康的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是我国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政府对于农村体育、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也影响着农村居民对体育消费的热情、限制其市场成长,影响着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对农村全民健身活动的参与程度。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生产力的现代化,农村体育市场将会打开发展之门,体育消费结构、需求层次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才能鼓励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到农村体育生活中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扩大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是发展农村体育的根本出发点。
3、根据现有发展水平,合理选择适合于地区特点的农村体育发展模式
由于地理、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不均衡,而且各地农村的文化生活习惯也大不相同,因而在发展农村体育时不可能按照一个模式统一向前发展。在东部及中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体育事业已经蓬勃发展,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但对于西部和大部分中部地区的农村来说,体育事业基本停滞不前。有的学者提出了以小城镇作为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这是可取的。但应充分考虑到由于地形的限制,以小城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对中西部广大偏僻地区的农村并不一定适合,一是由于交通的限制,小城镇对于周边农村的聚集效应不显著;二是在建设小城镇时应该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生态恶化、“大跃进”等急功近利现象;三是从某种程度上说建设小城镇体育还是侧重于对某些地区的投入,而减少甚至放弃对广大边远农村投入,这还是人为的延续“二元结构”,大大影响社会的公平性,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农村体育实施以小城镇作为战略重点时应避免上述问题,最大限度的体现人文关怀及社会的公平。
4、拓宽农村体育经费来源
近几年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体育三下乡”及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和“雪炭工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费的短缺现象,但相对于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和人口众多的农村居民来说,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国家资金的投入力度。
应理顺县、乡二级事权、人权和财权,在保证的基础上增加农村体育经费的投入。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来说,农村体育健身消费市场几乎是空白,短期内引导企业、个人参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体育市场的投入几乎可以说是徒劳的,因此在短期内只有加大国家对于农村全民健身体育的投入。同时以体育彩票公益金为引导,通过立法给予赞助农村体育事业的企业或个人以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体育事业建设。
5、文化与体育部门联手共建村级文化体育工作站,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
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工作站,做到文体工作一起抓。组织开展农村体育活动是村民委员会的职责之一,由于村委会还具有管理经济事务的职能,掌管经济支配权,所以,村委会对村级体育工作的推动力应该更大一些。以文化体育工作站为据点,积极开展“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知识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培养农村居民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用科学、文明的活动占领农村体育文化市场[7]。
【参考文献】
[1]柳若松、郑文海等.我国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2):18-20.
[2]段健芝.彭健民,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2001,18(4):28-29.
[3]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1999,19(1):4-7.
[4]杨斌,唐吉平.湖南省大众体育消费与全民健身对策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2):21-22.
[5]赵小林等.河北省乡镇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1(3):418-420.
[6]左新荣.我国农村群众体育开展乏力的社会因素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3):84-86.
[7]张崇民,赵吉峰.当前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2006,19(2):74-76.
【作者简介】
姚向颖(1973-)男,福建莆田人,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