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辉
【摘要】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等方面的思考与论述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中国将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该怎么走?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党和国家。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密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际,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探索并作出了初步回答,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贡献有如下方面:
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开拓创新,归根到底是“要走自己的路。”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开拓创新本身意味着,要根据
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开辟新道路。邓小平指出:“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来解决”,“我们现在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这里所谓新办法,就是不同于别人、别国的新模式、新道路。如邓小平所说:“所有别人的东西都可以参考,但也只是参考。世界上的问题不可能都用一个模式解决。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模式。”1984年,他还列举了许多实例来说明“走自己的路”的必要性。例如,“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六年来,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最近通过的以城市为重点的改革的决定,也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总之,“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著名论述
邓小平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长期性的思想。这个思想是从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分析得来的。他认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必须看到中国的两个重要特点:第一个是底子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很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总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第二个是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正是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这就为社会主义划分阶段提供了理论基础。198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13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978年9月,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从朝鲜访问回国。在东北各城市及天津、河北唐山等地,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北方谈话”。他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从执政的高度指出:“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他强调:“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伟大转折。就这样,我党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开始形成,并付诸实施。至此,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四、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道路。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不断改革的社会。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并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由于体制的僵化,缺乏生机活力,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毛泽东曾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的这一思想后来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文革”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邓小平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勇气,提出实行全面改革。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蓬勃生机。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面对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创伤,邓小平以大无畏的勇气,重新拿起实事求是的思想武器,再一次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本着对社会主义负责,对中国负责的态度,毅然揭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探索代价之后,邓小平经过长期的考虑,终于得到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基于这个真理性的判断,邓小平才真正搞清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等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的具体问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蒸蒸日上,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以上所述只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在我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探讨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贡献,其目的决不仅仅是对这位伟人的纪念,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要不断坚持、弘扬和发展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
义,既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
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研究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与继续提供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思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邓小平文选[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仲士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毛泽东思想研究.22.2.
[5]冯耀文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历史贡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1.
[6]王法学.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临汾师范学院学报,28.1.
[7]马小林.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J]学术研究,2004.6.
【作者简介】
王辉(1978-),陕西澄城人,中级职称,大学本科学历.
对企业实践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对企业实践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思考
对企业实践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思考
马志勖
(中铁二十局集团西安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