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娟 曾秀英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比较,认为我国目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科学研究主要表现在:对中外竟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对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强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对“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的研究等方面,缺乏从微观上对后备人才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现状
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代社会价值。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不仅要求我们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而且要求我们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竞技体育人才。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最初分散上学、分散食宿、集中训练的单一形式,逐步发展到现在具有多种形式的普通业余体校、半读半训三集中的重点业余体校和体育运动学校。这期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视。目前,有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外竟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竞技体育的成败主要决定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各国由于政治、经济、民族意识的不同而造成培养体制、模式和手段的千差万别。张红松,张锡庆在《中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一文中认为中美在对竞技体育的观念和民族认同性、人才培养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的效益上存在差异。刘晓云等人在《美国青少年体育赞助与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的启示》一文认为美国青少年体育赞助机制成熟,它促进了美国青少年在学校积极投入竞技体育训练中,学校体育与体育赞助的有机结合是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架开建在《关于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马志和等人在《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比较研究》《国外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共性经验及其启示》就中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制、模式上不同进行分析研究,他们认为:中国整体上竞技体育的“大本营”体校出现生存危机,应借鉴国外社会自治型的经验,转变政府职能,在充分保障原有体制运行效率的基础上,构建教育系统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
二、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在我国从传统的“二元经济”社会向现代的“一元工业”社会、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马志和、徐宏伟等人在《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一文中分析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培养体制的缺陷,认为必须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模式,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市场主体和规则、加大对体校的资金投入等战略对策。江俊世,刘霞在《试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中指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减少,区域分布失衡,结构不合理,国家投入收益低等问题,并认为我国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树立大人才观,选择合理的培养模式,提高教练员的素质,提高成材率。杨再淮等人在《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理论新探》、《我国竞技育后备人才市场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等文中指出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关系,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必须引入市场机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是一种潜在的高级劳动力,是一种人力资本。
三、对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强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和辽宁是我国传统竞技体育强省,且除辽宁经济中等水平外,都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最好的地方,他们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也较好,相对与其他省市处于领先的地位,许多地方值得其他省市学习借鉴,但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普遍认为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②“学、训”矛盾严重;③后备人才资源配置与国家奥运优势项目的契合度不高;④市场机制有待完善;⑤投入不足、经费短缺、体育设施落后;⑥人才流失严重;⑦业余体校出现生存困难;⑧高水平教练员少。他们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将各自的问题结合各省实际情况给出一定的对策。
四、对“体教结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如何发挥体育、教育两大国家人才培养系统的优势,建立科学、合理、符合体育人才培养规律的新体制,是“体教结合”的核心问题。杨展加在《“竞教结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新途径》中认为实行竞教结合必需解决好①认识问题;②升学问题;③经费问题;④训练条件问题。黄香伯,周建梅还在《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就实行两者结合所采用的模式进行了探析。谭亚彬等人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文中认为学校体育依靠自身优势,逐步发展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五、独生子女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影响的研究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在经济发达地区独生子女数量正逐渐增加,独生子女特殊的身份和特点,导致其在个性、心理、社会化上与非独生子女有较大的差异,这一现象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赵高彩、吴兰芬等人在《独生子女的行为和性格特点与体育后备人才的关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独生子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文章中指出,独生子女的特点是缺乏同龄伙伴、成人化倾向、性格脆弱等特点影响并制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
目前,对竞技体育后辈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了分析,缺乏从微观上进行比较分析。对存在的训练科学化程度不高、“学训”矛盾、经费不足等一系列主要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和对策,但效果不明显,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
【参考文献】
[1]刘庆山.广东等六省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
[2]黄香伯等.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3]黄力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向[J]中国学校体育,1984.(4):151-153.
【作者简介】
闫雪锋,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