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工笔人物的语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单一的以线廓形的纯绘画性运用演变到审美性、装饰性和写意性相结合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审美性;装饰性;写意性;工笔人物
在中国儒、道、禅的传统思想熏陶下,以“尽精微,致广大”而见长的工笔人物画,在历经两千多年的磕磕碰碰之后,现在还是青春依旧,生命力可谓之强。传统工笔画主要是以线作为骨架的,现代的工笔画随着外来画种如油画、水彩、设计等的影响,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审美性、装饰性和写意性无疑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方向所在。
一、线的审美性
现代工笔画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有意在线的运用上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同时反映出画家对表现技法的现代美感探索和审美趣味的变化。
在当代工笔人物画创作中,我们仍可以看到,“线”被许多工笔人物画家所继承和重视,并在他们的画面中得以体现。因为它依附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和特殊的审美要求,孕育着中华民族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无论从黄均、蒋采苹、陈白一、朱理存等老画家身上,还是从何家英、刘泉义、李爱国、李乃蔚、齐鸣等中年画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体会到画面中线条的律动及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只是他们赋予了线条新的时代气息,表现不同的题材和画面效果。在《踏歌图》这幅作品中,画家运用了传统人物画中的高古游丝描,以流畅的曲线表现了一组载歌载舞的藏族少女,她们在庆祝完自己的节日后略带醉意地走在回家的归途中。画家运用传统线条的表现方式将现代人物与背景有组织的安排在一起,利用虚实疏密、粗细长短不同线型的组织变化,使画面有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
少数善于绘制大场景的画家,在创作中将“线”强化,同时使之更具有概括性。将线条的强化与创造自己的个性化符号相连接,加上色彩的渲染和烘托,使线与色搭配得当,同时增强了画面的张力,如陈志安的《汲水图》,画面以“有形”之象,以富有多变的、繁密的线,构筑了清新、淳朴和具有感染力的画面。
中国有悠久的线条使用史,画家在绘画中发现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线条变化有长短粗细之分,曲直疏密,刚柔轻重,虚实缓急等不同变化,而这种变化被画家们去提炼,概括,将画家的情感融入到绘画之中。使其自身就已经具有了独立美感,成为了有意味的、能言情达志的“线”。在传统工笔画的发展历史中,一代代画家根据对物象质感的个人的感受,创造了不同风格的线的表现形式,从而积淀了中国绘画用线的技法程式,如人物画的十八描。从这些传统的关于不同用线手法程式的名称中,就不难看出传统绘画对线的美感体验超越了画面线型与客观实物之间写实造型的对应摹写关系,而突出了画家用线的形式表现审美感受的艺术思维特点。或者说,中国画家用线造型,追求的不是画面线条所构成的人物形象与自然中形象之间的再现与被再现关系,而是画面形的用线与画家主观情感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线的装饰性
工笔画有着勾勒、渲染工细的特点,因而相对于水墨写意画而言,工笔画一般被认为长于装饰。现代工笔画的装饰探索,当然不仅是描绘的精到、深入,更重要的在于造型观念的改变,在于观察方法和造型技巧上的变革,表现为西方写实主义在中国画领域内的引进和提倡,它推动了中国画家重视面向生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是千姿百态的,具有丰富的变化性,强调装饰法就是要不拘于已有的造型程式,表现出现实形象鲜活、生动的特点。一种表现手段体现的是一种观察习惯和思维,西画装饰性的观察是发散性思维,理性认识大于感性认识;而中国画家造型是主观意识重于客观眼见,重主观的心象表达。中国传统工笔画虽也有“应物象形”的装饰性,但还是受传统技法程式和审美规范的制约,而不可能在装饰的路子上走的太远。现代工笔画家巧妙的融合西方绘画中的装饰法,加强了传统工笔画的装饰度,注重了对客观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传统的造型审美观,如此的实践导致了传统工笔画观念形态向装饰再现的观念形态的位移。
现代工笔画装饰造型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形象塑造所具有的真切感人的魅力。这种打动人心的魅力来自于画面形象的个性趣味。不难发现有些画家笔下的形象就直接出自生活中的原型,有别于传统绘画的造型模式,从而摆脱了造型概念化的习气。在表现手法上,画家敢于突破既有的程式法规,在形似问题上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使造型刻画细微而深入,而非不求具体描绘的概括取形。
新锐画家王冠军在工笔画创作中忠于自己的感受,他着迷于传统,但他又深觉传统不能充分表达他的心灵体验,他就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以探寻新的形式语言,他在中西文化迄合的大背景下,探索着传统的拓展。他以传统的画具、媒体,创造出超级写实而又装饰味很足的质感表现技巧,几乎可与油画相媲美。他以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注重画面的装饰性,试探以画结构的方式使线、面、体有机结合。作品注重挖掘现代青年特有的神情气质,心理意态等深层次的东西,意欲在写实的描绘中传达出现时代装饰效果的自然情绪的流露。作品意味隽永,令人深思。
三、线的写意性
在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由于传统意象造型观的影响,画家们在尊重客观对象的基础上,不以模拟自然为宗旨,而是根据意象表现的需要,对人物进行一种程式化的再现,从而达到传神写意之目的。又因中国古代科技水平和道德标准的限制,使得那时的画家们不能掌握人体造型的科学规律,所以传统工笔人物画在写实表现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工笔画外延的拓展,除了向写实一极的发展,还有朝着写意一端的艺术走向。从造型语言上讲,这种写意趋向的工笔画不但区别于写实工笔画,也有别于传统工笔画。工笔人物画家们在体会古人的审美情结时,更渗入现代审美观念,使工笔画融入写意观念,力求使其从传统的程序化技法中得到解放。表现为画家通过广泛借鉴,渗入现代的审美观念,强化传统绘画主观表现的一面,在工笔画创作中注重表现而非再现,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语汇,创造了多样的艺术形式。
“写意”并非独指意笔水墨画,工笔与意笔,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笔不妄下,工整严谨,艺术效果通过多道程序才能最终实现;一个放笔直取,如倾如注,纵横挥洒,艺术效果立时可见。但两者殊途同归,最终都要达到“写意”,不能因工笔画在技法上的多道程序与表现上的工细严谨,而忽视了它在造型上的写意性追求。
从另一方面讲,线的本身也具有一种“写意性”,线的轻重缓急、方圆顿挫、虚实疏密都具有了一种形式美和抽象美。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的形式变化得到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有些线轻如蝉翼、重则如千金杵;徐如蜗行,疾则似流星,这些形状各异的线同时也反映出了画家各不相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物象的感受。例如传统画用笔中的披麻皴比较适合表现山石光秃而斑驳的效果,柳叶描则比较适合表现衣纹柔和
绵密的效果。“画圣”吴道子的线条“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其笔下的人物“弘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因而有“吴带当风”之称。
综上所述,作为工笔人物语言的创新,必须尊重现代生活,注重当下活生生的“生活原料”,时代已变迁,社会在发展,工笔画语言的创新也必须以当下的生活为创作背景。工笔人物的语言在传统语言基础上产生出了新的符号、新的意义,无论是从形式还是绘画发展趋势来看,审美性、装饰性和写意性都是现代工笔人物画的最好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佩秋.徐建融著.中国画晋唐宋元传统.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6.1.
[2]潘天寿著.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2.5.
[3]皮道坚.楚艺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273.
【作者简介】
孙海洋(1978-)男,河南舞阳人,安康学院艺术系,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