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2009-07-06 03:54陈德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体制市场经济

陈德华 黎 昡

【摘要】本文回顾和思考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并对取得的成就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认为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国多元的所有制结构适宜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由政府主导、采取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避免了社会的动荡并减少了改革的成本。但还存在引起国有资产的流失等弊端,需进一步的磨合。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经济论坛

经济论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在其文章“改革向何处去?:论十年转轨”中写到:“总的来说,大多数观察家得出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转轨道路是成功的,而俄罗斯的转轨是失败的,其它转轨国家处于两者之间。”而中国创造“中国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因此,回顾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全面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

1、经济新体制的大规模建立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

这一时期是我国已经成功经历了的时期,是经济新体制大规模建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年12月到1984年10月)。这一阶段,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在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而城市的改革主要进行了企业改革试点,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第二阶段: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年10月到1992年10月)。这阶段,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发展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这阶段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展开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建立竞争性市场机制和宏观间接管理体制,相应推进了价格、流通、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设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这是一个实践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阶段,至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探索阶段基本完成。

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11月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新体制基本框架的构建阶段。主要进展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消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竞争性商品和服务价格,培育市场体系;国家计划管理总体上实现了从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构建了新型宏观调控体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2、经济新体制的磨合时期(2007年党的十七大到2020年)

新体制磨合期是我们还未曾经历过的,是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预期。新体制磨合期不是要改变和放弃新体制的某些内容,而是要巩固和完善新体制。巩固和完善新体制,与新体制框架的大规模建立,虽然在基本思路和作法上没有什么根本性区别,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其间,新经济体制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民生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的适应和相互推动,将会成为新体制磨合期的热点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现代产权制度改革

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改革,是新经济体制形成的深厚基础和出发点。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改革原有的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这主要表现为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国有经济改革成了对原公有经济进行改革的焦点。第二,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造就出一种新的经济成分,并通过发展这种新的经济成分而使中国产权制度转变为混合经济体制。

2、现代市场经济改革

市场经济问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开始触及了,但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我们才正式承认市场经济,在十四大上提出要建市场经济体制。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的三十年中,就市场经济实际上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第一,中国到底要不要搞市场经济?争论的结果是中国必须搞市场经济。第二,中国应该搞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最终的正式提法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最基本属性是现代市场经济。第三,中国如何搞市场经济?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提出中国搞市场经济必须遵守市场经济规则,建立包括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秩序在内的完善的市场制度,并根据市场经济要求改革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体制、农业经济体制、区域经济体制、宏观经济体制等。第四,搞市场经济会出现什么问题?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搞市场经济最容易出现腐败和行政性垄断问题,出现各种权力寻租的问题。这不是市场经济本身引发的,而是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某些体制漏洞所引发,因而要大力反腐败和反行政性垄断。

3、现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我国现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缓慢变革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现代收入分配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次收入分配过程表现为市场对企业的分配,企业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分配,其分配基点是按贡献分配,包括市场按企业贡献给企业分配,也包括企业按要素贡献给要素分配。但是初次分配的收入还属于不可支配收入,其分配结果还要经过再分配过程的调节,调节的重点是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调节的机制包括累进的所得税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现代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有效结合,是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

4、现代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重新塑造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关系,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充分放活企业,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而不再是被政府直接进行行政干预的“生产车间”。在现代宏观经济体制下,国家调控经济的重点在于调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既要防止出现总需求膨胀,也要防止出现总需求不足,最终要实现总量平衡。政府从生产经营性主体转变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公共管理者。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不断推动政府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初步形成了现代宏观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主体充分发育,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并同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

2、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近14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位,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力布局不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逐步增强。

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在政治生活和文化领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渠道不断拓宽,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个人表达意见的自由度不断加大。

4、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支柱,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年来,我国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目的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推进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

1、对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思考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结合,实质上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认为市场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是一种误解,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存在天然的对立。两者是否能够兼容,关键要看公有制内部是否存在不同的产权主体和利益主体,即国有企业能否在保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30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我国多元的所有制结构适宜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2、对于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的思考

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具有探索性。同时,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利益的调整,处理不好就会引起社会的震荡。面对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中国选择了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先易后难的、循序渐进的渐进式总体改革战略。需要强调的是我国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不是主导市场经济,而是主导市场化进程,从而减少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利益协调成本,保证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保证了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有序进行。

3、对于关于改革的成本与代价的思考

30年改革,我们在取得了巨大成果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而且是双重代价。一是经济代价。我们先后经过几次大的经济波动,给国民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在转轨中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二是精神代价。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容易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腐败现象的滋长和蔓延。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史无前例的探索,也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同时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关注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建立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的结合。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抓住历史机遇,相信我们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参考文献】

[1]范恒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方向[J].中国改革,2006.8.

[2]周业安.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与绩效研究的批判性回顾[J].中国人大学报,2000.4.

[3]魏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不同阶段的任务——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J],社会科学战线,2008.4.

[4]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经验和展望[J],中国经贸导刊.2009.1.

【作者简介】

陈德华(1980-)男,甘肃,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黎昡(1985-)女,甘肃,兰州大学政治学硕士.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体制市场经济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经典来信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