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丽
摘 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探究的过程,学会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要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探究能力;和谐氛围;探究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这里所提到的探究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新情境、新课题,感到需要解决又无现成的对策或方法时,需寻求处理手段或方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而探究能力是指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心理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本人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一、营造和谐的探究氛围
学生探究学习需要良好的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开展探究学习的前提。
第一,平等对话。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经常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谁想说?”、“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能教一教我吗?”、“你真了不起,解决了这么难的问题”等等。
第二,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究,不要怕学生出错,允许学生出错,可以把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做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分析、反思、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第三,赏识学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探究,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鼓励,激起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和力量。
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使他们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
二、激发内在的探究动力
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主体产生问题,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探究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要联系生活实际。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数学走进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尝试热情,促进学生尝试探究取得成功。例如,教授《简单数据统计》一课,教师列出五种不同的水果,就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想办法调查喜欢每种水果的人数,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把这些数据简明地表示出来,一眼就可以看到喜欢的人数和人数的多少?这就需要把数据加以整理。利用教材并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在学生初步认识数据的整理方法后,揭示课题,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设了学习的最佳氛围。学生马上产生了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
(2)利用游戏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竞赛等,融教学于游戏之中,寓问题于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高度快乐的体验,以激发其求知欲。在教学《可能性》时,我与学生进行猜白色和黄色球的游戏,学生积极参与,采用这种猜一猜的形式吸引了学生,于是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就水到渠成了。
三、选择恰当的探究方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独立探究。独立探究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学生也无法代替别人的思考。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究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
(2)合作探究。独立探究确实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不要合作探究。相反,合作探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学中,学生进行同桌探究、小组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合作对学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数量不等的糖果,分给每个人3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正好分完的,余1个的和余2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3个或者3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3个又可以分给1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只有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探究,才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