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超
摘要: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用舞蹈语言讲述了一个渔家生活的艰辛和快乐的故事,表演文武兼备、雅俗共赏,富有生活情趣,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传承方式是以艺人口传心授的方式,没有固定的师徒关系,也没有强制性的传授关系,全靠学者的志趣而定。双人旱船舞在中华民间舞蹈中实属少见,颇具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但如今双人旱船舞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一些表演双人旱船舞的老艺人年老体衰,并且有的已经逝世,而学习这个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传,高难动作无人表演,后继无人,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将如何进行保护、抢救和继承发展,值得我们共同关注。
关键词:双人旱船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旱船的制作是用轻质的木条扎成船形,再用绸缎彩纸围起来,船没有底,船面上装两只假腿脚。坐船女表演时,用绷带绑于船身,背在双肩上,由于表演者的双脚被船上的彩绸所遮盖,走动起来活像一个女子坐在船上在水中划行。
旱船舞是船家在节庆时的独特表演形式,也叫“走旱船”、“五元旱船”,明末清初在南阳传播开来,所用的服饰道具有:船桨、撑篙、彩旦戏衣、老生及武生戏衣。在传统汉族民间舞队的表演序列中,旱船舞一般都是单人旱船,即船上只有一人表演(不含船下的艄公),由一个坐船女在船中间支撑整个船身。双人旱船的发明者在表演时觉得撑船人(艄公)表演时没有坐船的情节,因此不够完美,而单人旱船的构造也无法使撑船人(艄公)坐,会造成前栽后仰而使表演失衡。对单人旱船进行改造后,将船身增长,设计为前后两个坐船女共同支撑船身,两个撑船人(头道篙、二道篙)分别化装成戏剧“肖恩打渔”中的肖恩父女,用各种舞步如:坐船、跪步、蹲步、碎步、搓步、慢步等,以及一些传统民间舞蹈常用的技巧相组合,形成了独特的双人旱船舞。双人旱船舞的表演以仿真为主,把各种水上行船的生活拿到地面进行夸张处理,达到虚实结合的再现性艺术表演效果。如表演中的拔锚、起船、拨水、大回水、拨浪、搁浅、卧船、翻身、跨船、下锚等。该项目属南街村人独创,我国别的地方尚未看到,它浓缩了河南地方色彩的民间舞蹈风格,活泼生动、富有情趣和美感。
双人旱船舞的起源与现状
双人旱船舞最早起源于清朝末年,现已传承五代人,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双人旱船舞有着详细清晰的传承谱系,有创始人根据单人旱船舞发展改编双人旱船舞的民间佐证,有历史表演盛况和当代传承人记载。有专家评论双人旱船舞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独具特质的鲜活灵性,舞蹈严谨,富有戏剧性,雅俗共赏,情真意切,主题明确等艺术特征。可见,该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非偶然。
鉴于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的艺术特征和价值,临颍县文化部门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但由于一些表演双人旱船舞的老艺人年老体衰,并且有的已经逝世,而学习这个舞蹈的青年人不多,舞蹈特技大多失传,高难度动作无人表演,后继无人,因此,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亟待保护、抢救和继承发展。
双人旱船舞的价值
表演双人旱船舞时,舞蹈与打击乐紧密配合,使舞蹈更有了明显的戏剧性。省内一些著名的民间艺术家认为,双人旱船舞在河南有较大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它深藏于河南民间文化中,主要价值表现在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历史价值三个方面。
双人旱船舞是中国民间舞蹈的一个代表,具有深厚的戏剧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结构严谨,是戏剧型的民间舞蹈,在中国民舞宝库中很有特色,它的丰富内容和舞蹈特性在我国民舞中很少见,因此,学术价值很高。专家认为,保护双人旱船舞对漯河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实用价值很高。由于双人旱船舞是由单人旱船舞演变而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代表流派之一,在过去人们缺吃少穿的历史岁月里,没人出钱出物支持排练和演出,全靠双人旱船舞的热心表演者自己出钱出物购置服装道具。特别是在学艺过程中,为了掌握演出技艺,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但是,无论怎样,历代传人都以满腔的热忱把这一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了下来。如今,南街村双人旱船舞能获如此殊荣,实属不易。但也正是其艰难的传承过程,才增加了南街村双人旱船舞的含金量。它是历代传人艰苦努力的结果,也是南街村党委大力支持的结果。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双人旱船舞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展示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生活智慧、劳动智慧以及人生智慧,可以寓教于乐地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责任。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传承,关于民族的记忆、文化的发展都可能随之消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我们的生活方式,就能强化文化记忆,固化民族身份,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诞生于民间,要保护和光大也只能从此着力。第一,属地化保护。即:遗产在哪儿,就在哪儿保护,保护文化的生长环境和文化韵味。这种保护对象大都为本土的节庆、民俗、民风等。如:2006年,临颍县文化局即呈文报县政府,要求对南街村民间舞蹈进行挖掘、整理和保护。当年,南街村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赵喜为组长的南街民间舞蹈抢救、挖掘、保护领导小组。如今,临颍县文化局已制订了南街村民闻舞蹈保护方案,从三个方面对双人旱船舞进行保护:一是进一步深入展开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南街村民间舞蹈的有关情况;二是对南街村民间舞蹈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研究,使南街村民间舞蹈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三是整理舞蹈套路,组织人员学习排演,使之得到有效保护,长期保存。笫二,异地化保护。譬如,有些民俗、民间艺术是可以从村寨走进城市生活的。由于这种方式强调固有的生活、文化环境等原生态状态,可以通过展演、交流、旅游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如:2008年,临颍县利用南街村民间舞蹈的研究成果,组建起一个南街村民间舞蹈表演团,在郑州或漯河举办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以扩大南街村民间舞蹈的影响。第三,进行创新性保护。譬如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原生态音乐、歌舞、戏曲等,它一方面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以声光色电来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神韵;另一方面,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上丰富、形式上更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广泛传播和传承。使人们从生活中强烈感知非物质文化的日常化、民间化、审美化。创新性保护是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保护工程更有成效,更好地传承民间艺术,临颍县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完善机制,其中两个机制最为有效:一是发展民间舞蹈队伍,培养舞蹈人才。譬如,利用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将其引入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中,使人们从生活中强烈感知非物质文化的日常化、民间化、审美化。二是发展南街村民间舞蹈与开发文化产业相结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发展民间舞蹈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文化产业的运作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和放大,展示文化遗产的历史文脉和醇厚韵味,把那些具有表演性、参与性,能离开所属地域的文化遗产开发为对外开放的文化旅游娱乐项目。三是政府一定要给传承人一些实质性帮助。传承人生活困窘的现象比较普遍,老少边穷地区更为严重。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书提出,政府可以采购传承人的作品,或通过博物馆购买、收藏、展示当代民间大师的工艺精品等方式,给予传承人一些经济补助。“在没有补助时挑出来的可能是真正的传承人,可一旦有了补助,选出来的可能就是村委主任的媳妇。”一位专家说。这不是笑谈,遗产传承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承人的责任心。对遗产传承人要扶持与监管并重,不仅要制定严格的传承人标准,还要对经费的使用承担指导、管理之责。相信有了人才基础和经济基础的南街村双人旱船舞一定能够枯木逢春,再结硕果。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