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沛
摘要: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和传统经济有本质区别的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践方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许多矛盾和压力,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循环经济;传统经济;客观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83-02
从上世纪开始,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全球性问题出现并日趋恶化,迫使人们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从上世纪90 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施循环经济,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时期,如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发展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正确选择。2004年两会期间,循环经济的概念首次被写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在中国被赋予了保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的角度看,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一种按“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开环型的线性经济中,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与此不同,循环经济的要旨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简称3R原则)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充分考虑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和净化能力,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路径和食物链网,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表现出低开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特征,使所有的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程度。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式流程,其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以不断加重生态环境的负荷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往往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环境污染的灾难性后果。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能有效地消除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一)自然资源的逐渐匮乏需要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资源,它的状况与发展趋势是制约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从环境中提取物质,在生产和消费中转化物质,以及最终向环境还原物质。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已经几近耗尽,土地和矿产资源的质量也正在逐渐恶化。自然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必然影响甚至制约经济的增长和地区的繁荣。自然资源逐渐匮乏,使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节约与充分地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层次,从深层次来开发新资源,从而以小的代价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价值转化。
(二)人口增长、环境和生态破坏吁求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本身就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我国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加上过度开发和粗放的利用方式,必然会导致资源问题不断尖锐,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已经损害了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 的8%以上。因此,中国要打破资源和环境的束缚,就必须转换发展模式。
(三)工业化、城市化的压力呼唤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传统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仍然占有相当比重。这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是和资源的高投入、环境的高污染密切相连的。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另外,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不断加剧。这些城市病的存在不仅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城市化也要求推行循环经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四)国际环境的压力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近几年,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要求各国开放市场、取消贸易壁垒,而许多国际环境条约和一些国家的环境政策都不同程度地采取限制贸易的手段来实施环保措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环境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选择即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保证环境质量的经济模式,是各国政府共同的责任。作为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循环经济,应该成为全球共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贸易出口受到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的限制,已成为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制约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生产和消费习惯,提高产品的生态标准和出口竞争力。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和培训力度,通过媒体和各种形式的宣传与不同对象的培训,倡导科学发展观,使全社会都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实施的成果、经验、意义,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可持续的消费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循环经济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建立健全法制是把循环经济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快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的步伐,尤其应该抓紧制定家用电器、废旧轮胎、建筑材料、包装物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制相关行业进行回收利用。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抓好落实。
(三)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
一是加强循环经济的理论、战略和实施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指标体系的研究;二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组织循环经济试点。要重点组织开发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和生态工业关键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特别是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三是制定和发布相关技术政策,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四是组织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四)不断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引导
应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建立一套绿色核算制度,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政府和企业在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新体系下做出正确决策,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方面,应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国家财政、税务部门可以通过税收和国债等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使用循环再生资源。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利用价格杠杆,积极调整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它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从而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们应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