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轶
摘要写好作文必须过三关:一是思想关,二是材料关,三是语言关。几年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表明,这三关中,最难的一关莫过于语言关。本文阐述了如何指导学生使用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写作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作文语言基本功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如要准确、生动、规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归根到底必须借助于语言。提高语言能力是写好作文的一项基本功。那么,如何抓好语言基本功呢?
1 加强“口头语言”的训练
新课标指出:“作文要从写话入手,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说是写的先导,写是说的发展。小学高年级的作文教学,同样也要按照从说到写的顺序进行。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内部语言的发展尚不够完善,必须用外部的口头语言来代替内部语言发挥作用,将内部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借助口头语言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思想,从而使书面语言准确、生动、完整、有条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口头语言训练,由说到写,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第一,抓好说话的基础训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教育学生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严格要求,目的是使学生逐渐懂得话必须说完整,从而养成一种良好的语言习惯。
第二,狠抓字词教学,丰富学生的词汇,为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字和词是学生说话最基本的材料,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和学习生动活泼的词语,对常用的词汇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学习,纳入自己的口语,先口头用再书面用。如用词造句、一词多造、组词练习、一字多组、组词开花练习、选词填空等,鼓励积累词汇。丰富词汇只能靠日积月累,一口吃不成胖子。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对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提供了有利条件。小学生大多缺乏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按照教材的要求,选定话题,围绕中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练习。说的过程中,有同学之间的相互补充、评论,教师的纠正、点拨,这样使学生逐步学会合乎逻辑的思维,使其连贯条理地叙述。
2 规范“书面语言”的表述
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能说会道,但写出来的作文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无论在功能上还是在结构上,都存在本质的差别。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它们的差别作了最深刻的研究。他说:“书面语言是语言的代数学,是有意的、自觉的语言活动中最困难、最复杂的形式。”什么是规范的书面语言呢?
2.1语句通顺
新课标对小学作文明确提出要文从字顺。语句通顺无疑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语句通顺,就是把话写得合乎道理,合乎大家说话的习惯,在内容上和语法上没有毛病,别人一看就明白意思。怎样才能做到语句通顺呢?主要体现为“五要五不要”。(1)句子的结构要完整,不要说半截话。(2)用词要恰当,不要张冠李戴。不了解词的意思不要乱用,对意思相近或容易混淆的词要分析一下再用,避免出现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的毛病。(3)词序要摆对,不要随意颠倒。一句话中,词语的先后顺序是有规定的,如果把位置颠倒了,意思就会改变或表达不清。(4)前后搭配要合理,不要产生矛盾。往往词语的组合、搭配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则,遵从规则,句子才文从字顺,正确无误,否则就出现矛盾。(5)内容要符合实际,不要违反科学。
2.2语句简明
文章中的语句要既简练又明白,干净利落,不重复不罗嗦。有的语句从内容和语法上看没毛病,但读起来乏味。例如:我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全部都告诉了妈妈。这句中“一五一十”“原原本本”“全部”“都”意思相同,用一个就够了。说话、写作文都需要简明扼要,要删繁就简,一般情况下多用短句,还可以适当使用文言词。要使语句简明,应做到:(1)不重复。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中,用词要有变化,从丰富的词汇中选用恰当的词语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2)不滥用形容词。恰当地使用形容词,语句会生动、形象、优美,能使文章增色,有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形容词越多越好,其实不然。(3)不说废话。废话就是多余的词语。如:他用手从头上摘下帽子,拿在手里用力地扇着。这句话读起来蛮通顺的,但细读会发现,拿帽子自然用“手”,“帽子”总是戴在头上的,“从头上”就是废话,“拿在手里”也是多余的,应删去。
2.3语句生动
它是语言美的一种表现,指语言新鲜活泼,富有形象性,这样的文章读起来才有味道,才有更强的感染力,使人乐读。要做到语句生动,第一,要把话写自然,多用群众语言。第二,恰当地使用动词、形容词。词用得恰当与否,和句子生动不生动关系很大。如《大江保卫战》中,黄晓文在大堤抢险中,准确运用了“拔”“扯”“捆”“爬”等一连串动词,把铮铮铁汉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第三,适当地使用成语,使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增加文采,增强文章的气势,语句也更生动了。第四,巧妙地化用名言佳句。我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留下了许多名言佳句,如果进行改造、化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