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
在书法的道路上,我一直崇尚“传统至上”的观念,并努力给自己创造一种能够“入古”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样,我能相对较少受一些时风和浮躁心态的干扰,以纯粹的心思沿着传统方向作纵深的探索。传统书法的笔墨精髓、文化意识。艺求精神及其所承载的价值功能成为我力图深刻认识与体验的对象,而这确实需要一种封闭式的沉潜。我的创作、思考、读书、教学乃至生活方式都围绕此一意愿而展开,自以为也取得了较充实的回报。
在传统学习上,我把王羲之为中心的帖学谱系作为自己的一个总体参照与取法对象,我希望自己以分析研究的态度对这个领域的备方面做深入的挖掘、梳理和提炼。在这个庞大的体系里,我既要完善自己技巧层面的训练,企图达到一种很高的法度标准,又要通过不断地心理体验与取含,找到自己心仪的气息与韵度。高标准的法度与高境界的意蕴的匹配是我永远追求的理想,但这又谈何容易,极需要一种全方位的自我完善才能达到。
书法本是一种对传统非常依赖的艺术,我以为勤奋老实的态度很重要,因此,我常常需要一种“古化”的心理状态与书写观念。古人书法的提升是以日常书写为基础的,借此方式使整个人渗透到书写之中,并通过长期的磨合造就一种“书如其人”的基调与风格。只有如此,人与字才能真正的融合,每一次的书写都是那一时刻心绪的反映与记录,成为真正的精神物化形式。目前,我仍把自己定位于学古阶段,希望通过大量的临摹,去体会、借鉴古代帖学大师们的学习方式与状态,借此探究、整理传统学习的情境与机制。我认为这种研究与创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会带来无穷的乐趣。
近年来的作品,大都是这种书写状态下的产物。以下说明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目前尚不想把自己固定于某种稳定的风格,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取法,开拓自己的书写路子。在这批作品里,我的取法点较多,有魏晋行草,有唐人以来的楷书,也有宋以后备种风格流派,希望借此参透帖学流变中的各种风格,把感兴趣的书写技巧融入自己的笔端。对此,我希望自己有一种统一性的总体把握,因为在我看来传统应该有个核心的内容,我的把握应尽量靠近这个核心。在气息上,我向往一种能包容丰富性的单纯与雅正,在技巧处理上,我追求能突出书写痕迹的动态感,线条质量能更松活通透,结体能在破除单一与呆板时避免造作,节奏能多变而自然明快。
第二,我自己较擅长写小字,写大字的时间与数量远不如小字多。原因可能是,我所取法的帖学系谱(尤其是宋以前的书法)基本以小字为主,帖学的精华只有在小字的书写中才能得以体现,而且,我很喜欢小字书写中那种特别安逸、放松而自由的状态。例如,这次10件小斗方作品,基本就是在这样一种放松的状态下书写。在这里,我意图通过书体与节奏的调整,使作品能呈现多种意趣。至于如何使从小字到大字有一个好的转换,我自认还在努力解决中。另外,在形式上我偏于横向展开的书写,如这次作品中的横幅与手卷,抄录较多的文字内容,这种书写能充分体现长时间连贯运动所造成的起伏感与节奏感,使整体上有非常丰富的笔墨语言发挥。
第三,在书体上,我以楷、行、草三体为主。近年来,我越来越体会到这三种书体之间是一个有必要加以融通的综合体。古代帖学大家都能游刃于这三种书体构成的形式框架之内,做非常自由的书写调整。我认为自己对这三体尚需要全面地参透兼融,才能形成一个全面而丰富的书写技巧系统,才能避免书写时的偏颇与弊端。为此,在三体基础上,我又将之细分为八种:端楷、楷行、行楷、行书、行草、草行、草书、狂草。这是一种由静至动慢慢推移的书写序列,每一个点都包含着微妙的技巧变化与精神意蕴,针对这些技巧点,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些严格的训练。如果说以前我比较侧重于行、草之间的话,那么近年则比较偏向于楷、行之间。前者,强调书写的对比关系,如形体的多变、笔法的跳跃、节奏的起伏、墨色的燥润等。后者则追求严谨与内敛,需要一种平和宁静的书写状态,不做过多的形式语言对比,这两种方式使我能得到多方面的互补。
我的书法道路还非常漫长,仍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如何找到更具个性化的书写面目便是一个,希望自己能通过今后的努力逐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