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2009-06-29 09:10石开斌
理论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石开斌

摘要:大众文化是以工业革命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也为大众提供精神安慰,满足其需求。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某种功能的一致性,但大众文化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众文化的发展正强烈地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的主导性;与此同时,大众文化的某些特性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关键词:大众文化;观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3-0041-0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主义工业文化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都具备的前提下,平民大众要求平等地享受人类的精神文化成果,并且要求亲自参与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这促使了大众文化的崛起。大众文化的兴起,打破了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广泛影响,于是探讨大众文化和对大众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大众文化、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文化是由大众创造又被少数人占有和异化,成为个人的一种身份象征,是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力的标志。因而统治者总是设法使自己占有这种文化,从而使文化被少数人所享有,而大众则被排除在外。大众文化的兴起,使文化成为大众自己的文化,真正回归于人民大众,摆脱了贵族气息,第一次成为多数人的文化。“它创造了一种不断增长却不那么丰富的语言和视觉的景观。正是这种不断重复的虚构以及其中的角色填充了大众知识领域,并随之构成了大众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大众文化不仅关注大众所面对的工作、事业、生活,而且向大众展示了诸多人生问题,既为大众提供精神娱乐和享受,也为大众提供精神安慰,不断满足大众多重的精神需求。同时大众文化的特点之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由商人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进行运作,目的是吸收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获取商业利润。制作者通过兜售大众文化,占据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众的生活和观念,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情绪。可见,大众在消费大众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被大众文化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所以大众文化对于大众的思想意识具有操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工具性作用,因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主流意识,也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人的塑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句话指出了人、教育、意识形态三者的内在关系:人既是意识形态的创造者,又是意识形态的接受者,同时意识形态又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而被人所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从而使得意识形态得以传承和延续。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正是传播特定的意识形态,让受教育者接受特定意识形态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内心信仰,使得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意识形态教化的主要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得以延续的重要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某种功能的一致性,文化活动最终指向于对人的思想素质和精神素质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发展风貌往往最大限度地体现一个时代及其社会思想的精神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担负着指导和更新人的思想观念、铸就人的精神风貌、激发人的创造力等重要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培养完美人格、促进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始终致力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宗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和完美来体现其特有的人文关怀价值。所以作为意识形态形塑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培育提供了技术手段,而大众文化则为当下大众的思想意识培育提供了内容。因而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意识形态教育功能上趋于一致。

二、大众文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挑战

大众文化的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这一挑战集中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的主导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观念的多样性的矛盾上。大众文化的发展正强烈地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的主导性地位,具体表现为:

第一,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的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发挥着能动性,受教育者只是客体,是被教育的对象,于是其人格、尊严、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能动性被否定。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则改变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关系,大众文化是大众自己的文化,目的是使大众获取自己所需的精神消费,满足个人的价值需求,大众可以随意地进入消费,获取自己的文化趣味,同时大众可以参与大众文化的生产和制作,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表达个人的见解,因而使大众的民主意识得到培育和发扬,正是这种民主精神,让大众广泛地参与进来,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的积极性,增强个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中:一方面。支配者控制着大众文化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从属者也通过参与大众文化生产来打破传统的“符号等级”制度。于是,在大众文化中我们看到了两种声音:一是支配者的主流意识形态,一是从属者的多元声音。正如大众文化学者约翰·菲斯克所说那样:“电视文化,始终处在一种支配——服从、权力与反抗、来自上层的权力与来自下层的权力的关系之中……随着权力变成双向的,与其相连的快乐也出现了双重声音,作为一个被治理的社会的成员,我们在参与生产用来统治的知识的权力中找到了快乐;同样地,作为该社会中被统治被规训的成员,我们了解抵制那种权力、生产关于世界的相对抗的知识的快乐”。所以在大众文化中,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关系受到了挑战。

第二,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性意识的挑战。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国家规定的主流意识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规范化教育方式下教化受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疏离了主体人性的本质内涵。在整个过程中,教育者是执行思想政治教育规范的主体,用国家既定的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不顾受教育者的内在需求,疏离了受教育者,从而淡化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受教育者只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成自己行为处事的既定理念和指导思想,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对人

的塑造,他们是客体,是被教育的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然而要塑造人的灵魂,使得人的灵魂充满人性的魅力和理性的光辉,应该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和挖掘各种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各种思想观点,并化为内心体验,才能自觉地追求合乎规范的行为,所以人性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中显得缺乏。在大众文化的生产中,大众不是消极的被动教化,而是积极的主动参与,所以大众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在话语选择、价值判断和身份定位上都可以各取所需的平台,使人们可以在感受大众文化中找到亲近感、归属感、认同感,得以放松自身、回归自身。这是对大众人性的释放,也是对大众人性的尊重,在大众文化中大众的个性可以自由地发挥而不受约束,充分体现了大众文化在向大众传输文化和进行思想意识教育中人性化的一面。

第三,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理念的挑战。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下而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教育内容,是一种固定化、约定俗成的思想教育,把人们的思想观念限制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内,而不能超越和脱离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为大众带来各种时代思想和意识,而且也要求大众积极参与大众文化的生产和制作,于是既能为大众培育创新理念,又能符合大众的生活实际,是切合大众需要的一种教育文化。大众文化背景下各种思潮、观念、思想相互激荡、交流融合,观念的更新、传递和信息载体的发展,要求并推动着大众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三、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的促进

大众文化以大众传媒为媒介等多种方式为大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统一格式,大众接受大众文化消费,达到自己的精神享受,是文化消费的客体;同时在这种文化中,大众又以自己的个人方式解读大众文化文本,尽情发挥个人的独创性,从而介入文化的生成过程,成为文化的主体。所以在大众文化中,大众既是文化指向的对象,又是文化生成的主体,是主客体的统一。大众文化的这种特性为大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第一,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大众文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和描述,是一种以感性文化为主要消费对象的文化层次,由此引起大众的共鸣和认同。大众不但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大众文化制作的参与者。“这种大众文化资本包括从属阶级可利用的意义和快感,以表达和促进他们的利益,大众文化资本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概念,而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它总是处于与主导力量相对抗的位置”。但大众文化给予大众的是一种范式的、规范化的作品,这种作品并没有强制性的机制加以诠释,大众可以随着自己的感受而对大众文化加以解读和理解,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大众文化读本。所以大众文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而且使大众多了某种期待,多了些许交流。它所追寻是大众最真实、最质朴的情感诉求,得到公众的支持和认同,使大众文化真正具有大众性。所以在大众文化时代,由于大众积极参与大众文化的制作或是解读,使个体的主体性空前高涨,大众的主体意识发生了变化,在文化教育中,出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主体。因此,大众文化赋予大众的主体意识,是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大众的创造性和开拓精神,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念的内容,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范围。

第二,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意识。今天在大众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跟别人通过网络等大众文化形式发生联系,不论地位,不论身份,不论肤色,不论年龄,不论性别、不论国籍等等,都可以进行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得更加密切。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来说,大众文化为大众提供了一种交流的通道,也为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途径:首先,大众文化的出发点是大众,是以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这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理念。其次,大众文化的目标是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促进大众的精神发展,提高大众的精神审美。此外,大众文化还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在大众文化中,大众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参与和解读,表达了个人的见解和观点,展示个人的存在和意义。由此可以看大众文化在呈现人性嬗变的过程中,不但对张扬人性持肯定态度,而且从一定层面上为人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大众文化真正的秘密,其实是市场化、人性化加技术化手段的结合。因为触及人性感受的本能、边缘状态,就有商业卖点,就有市场。马克思曾说,“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看起来怎样无害于人,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使人的头脑局限于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的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和任何历史的首创精神。我们不应该忘记那种不开化人的利己性,他们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一小块地上”,这是一种“失掉尊严、停滞的、苟安的生活,这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如果用马克思的观点来分析,大众文化在中国发展也许起到了扩展和重新解释人性的作用。

第三,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意识。适应工业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大众文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格局,给大众带来了民主意识,主要体现在大众文化的大众化与共享化:大众文化的共享化使得普通大众对社会文化资源共享得以实现,从而在大众化获取文化资源上表现为民主。“如果没有大众文化的填充,私人生活区域中的文化需求将不能满足,在社会中就有可能出现更贫瘠的文化荒漠”;同时,大众化则使普通大众都能获取自己需要的文化,奠定文化的民众基础,当大众成为文化裁定者后,文化必然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这就使大众化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不断地增加发言权,空泛的文化承诺被实实在在的世俗文化生活所代替,由此导致文化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扩大,密切了文化与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并对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形成强烈的挑战,是文化走向多元化和民主化。同时大众文化作为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它在向大众化传输文化的过程中,也掺杂着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理念,改造传统观念。而大众文化的兴起,则由于大众文化的民主化思想,使大众能从中得到精神满足,因为大众文化所表达的则是一些为大众所最能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它消解着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涤荡、颠覆着传统文化的遗韵,于是靠近了大众的心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大众文化,树立民主的思想观念,在大众共享文化资源的过程中与大众进行对话,有助于达到改变大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四。大众文化大众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意识。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大众文化以大众传播媒介(机械媒介和电子、网络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大众提供了一种接近文化的路径。大众可以随意随时获取畅销书、流行音乐、娱乐影视、时尚报刊杂志、广告、电脑游戏和网络文化等,并从中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艺术形态。然而通过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的大众文化,也把大量的现代信息传递给了大众,在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型生产方式的后工业时代,电子传媒、电脑网络等大众文化媒体的产业化将被纳入文化经济的新体系,这进一步地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通道,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崭新网络世界,因为,一方面,“在虚拟空间里,人类自由想像的空间无限扩大,构造能力无限增强”;另一方面,“为交往主体提供了自由平台,人们可以自由思想、自由交流,可以随时变更自己的身份,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对信息进行反馈、评判、选择、删除,体现了人类在网络社会中寻求自觉和自主的一种历史选择倾向”。这就彻底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大众的生存方式,尽管“虽然每一个时代都有先锋与后锋的对抗,每一个时代都与它的前续时代构成一种先锋与后锋的对抗状况,但是,谁也不能因此而作出结论说,先锋的就是具有。然而在大众接触网络等大众文化的过程中,由于这些现代技术手段本身就是一种现代化的产物,因而其传播的大众文化无可置疑地渗透进了现代理念,这就大大推动了大众的现代意识的培育和树立,进而也培育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意识,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