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09-06-29 02:50孙良林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智力因素

朱 敏 孙良林

摘要: 针对以往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偏重于智力开发、能力培养而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缺乏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紧密联系的实践问题,本文运用有关原理及方法,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一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充分研究和论证,得出信息技术教学与非智力因素具有相互作用的结论,并重点探讨其在运用中的策略。

关键词: 非智力因素信息技术教学运用策略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与传统文化“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信息技术课程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比较看重学生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的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占80%。我国的研究人员也很早就已经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并指出[1]:孤立地研究并突出智力,不仅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甚至连智力问题本身也不能很好地解决。其实,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行为都不限于智力活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进行效率。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说,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乃至成才起着决定性作用[2],尤其是在对兴趣、动机、情感、爱好等要求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显得更加重要。笔者在此着重探讨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1.非智力因素的概述

“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从其孕育、产生、发展一直到今天,已有8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于1935年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中提出来的。但到目前,人们对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无统一的看法。例如,燕国材把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第二个层次为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它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因素组成;第三个层次为具体的非智力因素,它的组成因素主要有12种: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3]。林崇德认为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一般认为非智力因素有两个层次:一是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即除智力或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二是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因此,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既要通过培养学生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又要把培养学生广义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

2.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功能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智力和学习活动、社会交往活动、品德教育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同样有着重要的功能,概括起来说,非智力因素主要具有以下四种功能[4]。

2.1动力功能。

非智力因素的动力构成十分复杂,一般来讲,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内驱力,它是由有机体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指向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一般是可以意识到的。另一类为情动力,它是伴随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体验而激起的某种内在倾向,这种倾向既可是有意识的(如对工作的热情),又可是无意识的(如某些习惯)。而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正是信息技术教学所必须的,信息技术教学往往是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爱好来吸引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转被动为主动,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

2.2维持调节功能。

非智力因素的维持功能是指它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如果遇到障碍,则表现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而调节功能是指它具备支配、控制和调适个体行为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行为的调节,另一方面是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相互调节。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有时也会略显乏味和枯燥,例如在程序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编写程序时可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这时学生就需要运用非智力因素来维持与调节,克服困难、坚持到底,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2.3补偿功能。

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某些弱点具有补偿功能。一些有非凡才能的人,原来并非在智力上多么占优势,而是通过非智力因素的补偿作用,才在某些领域有所建树。常言说“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就是这个意思。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在基础知识和认知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计算机知识也了解得很多,但有的学生连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不熟练。这仍然需要非智力因素来发挥其补偿功能,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多看、多问、多动手,也一定会学好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2.4定型功能。

所谓定型功能是指把某种认识或行为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在智力或能力的发展中,良好的智力或能力的固定化,往往决定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其各种各样技能的重复练习程度。如意志直接影响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从而影响认识或活动的质和量;情感直接影响学习和智力活动的强度和速度。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高效的学习习惯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最好途径。动手能力提高完全来自学生自身的反复的锻炼,而这又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定型功能。学生有了学习好信息技术的决心和意志,就会脚踏实地,克服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发策略

如前所述,非智力因素对信息技术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如果很好地运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无疑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好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众多教师所追求的。以下笔者将从五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更好地为信息技术教学服务。

3.1培养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增强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记忆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如在讲述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张图文并茂、栩栩如生的宣传单或者用Word制作的贺卡,然后告诉学生学了Word文本处理以后,大家都能做。又如,在讲述PowerPoint的操作使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展示几个精美实用的PowerPoint文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析疑解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强化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3.2丰富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孤立地讲授教学内容,而要把教材中内容变得丰富和新颖,多与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同时,也要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固有“教学程式”,变学生为课堂上的主体,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激发和培养。

3.3培养独立个性,提高创新意识。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人才供过于求但又缺乏人才的社会,缺乏的就是具有独立个性、富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已成为了一个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所追求的。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新意识,应该留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网页设计的时候,教师不应该过多地限制网页的内容形式和格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构思,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网页。

3.4注重情感培养,促进团结合作。

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一种反映,如愉悦、热爱、喜欢或是厌恶、痛苦、忧愁、恐惧。积极肯定的情感是在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所产生的,反之则会产生消极情感[5]。教师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以爱施教,以情育人”,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计算机,还有教师的关心和同学的友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采用分组教学,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长处,一起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这样不但促进了生生之间的感情,而且培养了他们团体合作的精神。

3.5培养个人意志,形成良好习惯。

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人意志力的培养[6]。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培养学生意志力的任务,如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要求达到既快速又准确,这就需要学生反复练习,不断地重复。又如在程序设计中,笔者要求学生按部就班一行一行地编写,一处错误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使学生养成反复检查的习惯。习惯对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规范的上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无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让学生受益匪浅,也是将来预防“电脑病”的一种有效的办法。

4.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则要做到非智力因素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在结合过程中就应遵守以下原则。

4.1因材施教原则。

信息技术教学同其它教学一样,其教学对象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接触网络或电脑比较多的学生,其基础可能很好,但是他们可能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或学习过程不认真等问题;而对信息技术知之甚少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基础差但学习却很认真。另外,每个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研究学生的一般特点和个别差异,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4.2可接受原则。

可接受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掌握必要的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基础和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同时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意志情感等方面也都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学习。

4.3巩固性原则。

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即可完成的,它需要一定的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反复出现错误,甚至错误更严重,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优良非智力因素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巩固学生已形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即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例与实践来巩固学生已形成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5.结语

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良好的智力因素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教师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是当前新课标与教学改革的要求。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它们对学生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情商”与“智商”并重,甚至超过“智商”,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充分地利用好学生的“情商”,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丛立新.非智力心理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普遍影响[J].教育研究,1985,(4):54,56-57.

[2]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2-60.

[3]袁海澜.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5,(04):18.

[4]齐世丰.谈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J].成才之路,2007,(20):18.

[5]李靖.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92-93.

[6]吴建屏,初世波.浅析计算机教学与非智力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159-161.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智力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欢乐智力谷
浅析大学体操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