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09-06-28 06:13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新教材思想品德新课标

田 琳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在课改中的重要作用和神圣使命。教师能否准确而有效的实施新课程,最终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走向以及素质教育推进的深度和广度。教师的素质状况和专业化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新课标的实施和新教材效益发挥的水平。特别在班级式教学的大环境下,教师要用新的理念使用新课标,新教材,走进课堂,面对全体学生去实实在在的上好每一节课,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课改实践中深刻理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吃透新教材,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行为,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认真解决好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就其特点看,它属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之列,是青少年的课程而非成年人的课程,是“学”的课程,而非“教”的课程。具体来说,思想品德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二、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

教师要特别注意突出本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的特点,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学生的知识技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道德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体验式学习。道德能力的培养,价值观念的确立,情感的陶冶,态度的转变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主体参与的结果。教师要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景,设计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造条件;教师应采用基于生活、基于案例、基于活动的学习策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学生参与、合作和师生互搭建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必要的空间。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设计和安排的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道德学习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唤起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让道德选择在学生真情实意的基础上,从而使主动参与教学成为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总之,教师要创造性的落实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创造温馨德育、魅力德育、人性德育的价值理想,为学生学习做负责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为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新教材思想品德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