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宴“特供”体系调查

2009-06-27 02:40胡佳恒
凤凰周刊 2009年15期
关键词:国宴人民大会堂管理局

胡佳恒

每逢北京要迎来重大政治历史时刻之时,北京的34号供应部几乎都能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1955年12月成立的食品“特需供应”(简称“特供”)机构,其设立伊始的使命,就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访华,重大国事活动(比如国宴)等提供安全的食品保障,它被明确定为一项长期“政治任务”,亦是“特供”体系的肇始。

这项长期“政治任务“在1956年由公安部正式移交北京市负责,移交时隶属北京市第三商业局,后又划归第二商业局,成为庞大“特供”体系中一处关键环节。此前这所因坐落于东安门大街34号于是对外通称“34号”并从未具全名的“特供”机构,原属公安部八局五处,即食品保卫处。

时至今日,已由第二商业局改制成立的北京二商集团,每年须承担北京70%的“特供”工作。以2009年全国“两会”为例,二商集团为“两会”共储备15大类1191个品种的食品,并筹措1404万元的大宗商品,通过其下属11家单位,“特供”全市26家酒店。会议期间,34号供应部职工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以实现“特供产品合格百分百、网点配送零误差、信息传递全畅通”的目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际,总统夫人前往北京饭店观看国宴制作的程序。

2008年8月8日人民大会堂国宴,亦由34号供应部完成。事实上,“国宴特供”也仅仅是当局自1949年建政以来逐步完善的“特供”体系的一个分支。此外“军特供”、“外国专家特供”等皆属“特供”范围,尽管彼此规格不一,标准各异。

“特供”无小事

所谓“特供”,主要诉求体现在保证绝对安全,其次是高质量,排在第三位的是方便。为此,“特供”体系从原料生产、采摘、采购、监测、加工、制作,到化验、包装、调运、配送、验收等各环节,都由专职人员、专门车间、专用设备、专库、专车进行,以求“数量、质量、品种、及时、安全”五个保证。

北京市农委于2002年9月增设直接管理”特供”生产的北京市特需农产品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其级别相当于正处级。中心对供应的“特供”农产品质量实行全面监控,各区县农委主要负责人被指定为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本区县“特供”农产品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做到“保安全、保质量、保及时、保秘密”。记者所获一份《特需农产品质量安全(企业)年度考核表》显示,只要“特供”点所产农产品合格率未能达到100%,“特供”资质将不保。

“特供”无小事。北京市二商局干部高智勇2007年在大陆《炎黄春秋》杂志撰文回忆,过去为保证绝对安全,涉及“特供”事务的业务干部与职工可由商业局选调,但保卫干部与化验人员,必须经由公安部八局任命和市公安局选派。政治上是否可靠,出身背景、家庭成分都是审查所考虑的因素。在工作中,他们不仅要认真执行中央制定的“特供”政策与严守组织纪律,还被要求深入研究服务对象的需求喜好,并在工作中落实。

北京市饮食服务业担负的“特供”服务大体为两类。一类是涉外供应服务,即对各国驻华使馆、商业机构人员,外国在京专家、记者,留学生以及旅游者等的饮食供应;另一类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外事活动等接待、供应和服务。对涉外供应服务,较长时间采用制定专点供应,如餐馆专点等。在20世纪50年代,政府就特意从各地迁入一批特色名店。

有官方色彩的北京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北京志·商业卷·饮食服务志》披露,对中央各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外事活动采用“特供”,是基于政治考虑,以做到绝对安全、不发生任何事故、体现高质量服务为原则。其中规模大、人数多的重要会议供应服务比较繁重,为保证万无一失,在每次重要活动开始前,北京方面就组建专门机构确保完成任务。

如1959年“十年大庆”期间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出席大会的英雄模范代表约1万人,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千桌大型宴会就有数次,每次宴会所用的原材料多达数十吨,还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做好采购,调入、精选、化验、整理、消毒、加工制作和做好成品顺序上桌,其组织工作之繁,工作量之大,堪称世界罕见。北京市饮食服务业主管部门不得不集中全市名厨、优秀服务人员以及管理干部约2000多人,实行“大兵团”协同作战。

1985年10月,英国女王访华,在国宴上讲话。

但实际上,“特供”黄金期此时还远未到来。自1980年代开始,随着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来京外籍人员和旅游者大量增多,需求量猛增。北京市饮食服务业主管部门增设新点,积极改造企业,扩大供应,使这方面的供应服务量大幅度增长。据北京市饮食服务总公司系统所属企业的统计,1988年涉外供应服务的营业额达4679万元(以外汇券计),较1980年的580.7万元增加9.4倍。

此后,34号供应站在确保“特供”的同时,也分别注册“34号”的图形、数字和文字等商标,推出自有品牌商品,并在其官方网站上推销其以“特供好礼”命名的产品一作为“特供”机构存在的供应站,最终也汇八这股改革淘金者的洪流之中。

无独有偶,人民大会堂亦于1990年代将自家名号注册成为商标,频频出现在各类渴望以国宴“特供”概念加持的商品包装上。

人民大会堂“特供”标准揭秘

相较于略显神秘的34号供应部,当下大陆民间对于“特供”的想象,多是来自近年来广告中被不断重复的“人民大会堂国宴指定产品”。

国宴的专属用餐地点,自建国至今发生过一次较大变化后,基本固定为人民大会堂。1959年以前,国宴大多举行于北京饭店,由毛泽东亲自举办的国宴,间或安排在中南海勤政殿或怀仁堂。

截至1999年的40年间,人民大会堂共为600余位国家元首举行国宴。大会堂宴会厅可5000人同时就餐,举办自助餐,酒会可容纳万人。国宴的用餐器具及酒水食材,都采用“特供”模式。

而要镀上人民大会堂“特供”之金,成为人民大会堂指定商品,绝非易事。

首先,该产品必须具备省级以上优质产品或驰名商标资质,才可提出“特供”申请;第二步,通过企业内部自审后,厂方可向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提交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和优质产品证书,申请进入“特供”序列;之后,待申请得到批复,厂家方可依照申报审批程序,提供经济,技术、管理文件送审待批。

有“特供”厂商透露,管理局对入选品牌的评审有不成文规则,即抛开厂家过往荣誉,所有品牌一视同仁,务实不务虚,因此,拥有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的产品却“走不进人民大会堂”的案例屡见不鲜。

经调查,对“特供”产品的选择,管理局的确自有一套。

以2008年7月进入“特供”序列的厨邦酱油为例。生产方广东美味鲜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办公室负责人谢冬梅向记者证实,在厂方向大会堂提出加入”特供”的申请后,管理局副局长于涛2007年9月率队赴该厂考察经过一系列审核,最终在同类申请产品中确定厨邦酱油为“特供”,已是11个月之后的事了,而湖南兴华啤酒有限责任公司(现已更名为华润雪花啤酒(湖南)有限公司),作为人民大会堂“特供”啤酒厂家之一,从2005年初提出申请到2006年10月签约,前后经历资质初审、技术评审、高层评审三项环节,历时近两年。

由此可见审核与考察颇费周章,企业从酝酿申请到最终中标,时间跨度绝对不短。

在技术评审中,白手套滑过生产车间栏杆、厕所空气质量测试乃至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测试、员工工资待遇、生产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皆是管理局特派员的考察项目而且检测前并不知会厂商,开库即检,关键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在兴华啤酒的审核过程中,曾有当地媒体报道称:“有评审小组成员检测前悄悄对陪同质检的兴华技术人员说,如果你们仓库里发现一粒老鼠屎你们就彻底完了”,“评审之中,涉及项目之多之严,叹为观止,让人咋舌”。

三重评审过关,也就意味着产品将荣膺人民大会堂“特供”的名分。

接下来,入选厂商将会与管理局下属企业——华堂国际广告公司订立协议。厂商确定成为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品,须每年缴纳一定数额的年费及提供若干产品,协议期通常为5年。记者查询一起因“人民大会堂”商标引发的诉讼案例获知,年费数额为150万元。

至于“特供”产品将以何种方式供应人民大会堂——是以市场价格售出还是免费无限量供给,许多厂家对此秘而不宣。而厨邦的相关负责人仅透露,厨邦酱油每年对人民大会堂的供货额度,取决于对方的需求量。

华堂国际广告公司总经理郝建忠曾对大陆媒体表示,如欲使用人民大会堂特制防伪商标,可向管理局购买,不同厂家产量不一,购买费用300万至2000万元不等。目前仅有的10余种人民大会堂指定产品,都是和宴会有关的用品,如白酒、啤酒、茶叶、味精等,通常一个类别只指定一种产品,特殊情况有两种。

就是这10余种“特供”,也和享用它们的政治人物一样,时常成为公众目光的聚焦所在。2006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播出的一段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画面中,一直作为国宴饮料的“椰树牌矿泉水”被另外一品牌矿泉水取代,随后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依然不见“椰树牌矿泉水”身影。当时有观众怀疑,人民大会堂已取消“椰树牌矿泉水”国宴饮料的身份,而椰树的产品却还在使用“国宴特供”的宣传。此事令椰树集团一时被卷入舆论漩涡。似乎为了正名,海南椰树集团有限公司在5天后出版的《海南日报》上刊登出报眼的广告,特别用红黑体突出“国宴饮料”四个大字。

事后证明这的确是一场虚惊。人民大会堂接待处对外澄清,椰树依然是人民大会堂饮品特供商,只是矿泉水有几个特供商,在具体场合不一定会选择某个品牌。由这场“虚惊”的背后,可以窥见人们面对“特供”二字,条件反射般用政治思维考量的心理。

既算政治账又算经济账

自1994年7月始,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纪念品服务部分别申请“人民大会堂”商标共计52类。为规范对“人民大会堂”字样在商标、广告中的使用,管理局授权华堂国际广告公司统一管理,从此成就诸多厂商的”特供”情结。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注册资本为200万元人民币的华堂国际广告公司,成立于1992年底,为全民所有制,办公地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交民巷甲19号人民大会堂宾馆一层。

华堂公司的组建和“人民大会堂”商标的注册,恰逢“特供”由普罗大众遥不可及逐渐步入隐约可见的转折年代。

人民大会堂建设之时,周恩来总理称:大会堂的建设要算政治账,一年用来开一次会,就“够本”了。至1980年代,其时隶属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人民大会堂(现隶属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年财政支出约几百万元,但基本没有进项,靠国家财政吃饭。

1984年,正值中直机关部分单位推行企业化管理改革试点,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向中办递交了“五年改革设想”,希望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保证逐年减少行政经费,力争5年内达到自给。当时的中办主任马上批复“同意”。

当时,大会堂拥有数百名厨师,其中特级厨师30余名。尽管身怀绝技,可是在非大型宴会期间,众多烹调大师却无“用武之地”。过去“有宴会就工作,无宴会就学习”的做法显然已经过时,当时的管理层意识到,仅仅靠传统政治思想工作留人已不现实,还不如在严格完成好大会堂各项政治任务和传统服务的同时,进行内部改革。

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人民大会堂就此开始试水部分企业化管理和“市场化”改革,“既算政治账又算经济账”:只要付给相应费用,万人大礼堂可以参观,宴会厅可以就餐,会议厅可以租用。仅两年,大会堂的行政经费完全实现了自给自足。

1990年4月,人民大会堂创办了经济实体——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开发中心。到1991年,大会堂经营总收入达创纪录的2000万元,2003年的总收入则是1979年的100倍。

保守估算,人民大会堂每年仅指定“特供”和为厂商提供防伪商标两项,即有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入账,而借由“特供”之名,“特供”厂商亦斩获丰厚。江西得雨活茶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获授权在其生产的“得雨活茶”包装物上,使用“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宴会用茶”字样。厂商顺势在其海外推广中使用“来自中国的宫廷用茶”的广告语,而茶叶的销售价格从以往不超过200元/斤,飙升至1000元/斤起价,几近“点石成金”的神话。

不过,近年来,鱼龙混杂的“人民大会堂特供”广告相继出现,从香烟、白酒、到味精、地板等,几成乱相,无非是投合大众“特供的,都是最好的!”心理。由于人民大会堂管理局从未对真“特供”的名单给予实时公示,所以公众常常一时之间真假难分,只能在管理局与某厂家私下打起“打假”官司时,才知道又出现了一个假“特供”。

2008年9月,三鹿奶粉问题事件曝光,震惊全国。同年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99号公告宣布:所有食品企业不再享有免检资格,不得再开展含有免检内容的广告等宣传活动。10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出禁止广告发布中出现“国家机关专供”及类似内容的通知,严禁以国家机关名义发布广告,并要求各级工商机关对广告中出现“国家机关专供”及类似内容,依法予以从重处罚。

至此,“特供”在民间的吆喝收敛不少。

编辑 涂艳 美编 青年

猜你喜欢
国宴人民大会堂管理局
吴刚:宴食亦有风骨,使馆里的国宴传奇
政协会议闭幕
谁为“人民大会堂”起名
俞敏洪在人民大会堂讲话
与G20“国宴”一起品尝经典杭帮菜
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的幕后故事
神秘的中国国宴菜谱
奥巴马国宴彰显中国地位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