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消失的文明

2009-06-27 07:06张登军
百姓 2009年3期
关键词:涪江阴平青莲

张登军

四川早期人类活动通道究竟在哪里?消失的阴平古道走向了何处?多少年来,众多的历史文化谜团一度困扰着四川当地考古界。不久,四川人把目光投向了涪江。

“涪江是绵阳的母亲河,最近几年绵阳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都与涪江有着密切的关系。”绵阳市文物局考古队队长宋建民说,绵阳的历史文化与涪江一道,随着历史不断地延伸。

为了探究涪江历史真相,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与绵阳市文物局专家一道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绵阳涪江流域进行了专题考古调查。

2月9日上午,宋建民首次向外界通报,这次考古调查不仅找到了绵阳地区四川土著居民与氐羌少数民族的分水岭,还找到了解读三国历史的实物资料。同时,历史上消失的阴平古道,也通过此次调查找到了延续的通道。

崖墓土著与氐羌的分水岭

针对以往考古发现的资料,考古调查首先从涪江干流展开,联合调查组对涪江流域的崖墓分布进行详细调查。

从武都水库大坝开始,联合调查组沿涪江下行开展调查,行进到江油市涪江干流东侧的三合镇、彰明镇、龙凤镇,发现了大量的崖墓。奇怪的是,以三合镇东山为界点,往北一直没有崖墓出现,下行之后崖墓的密集度不断增大。

在江油市涪江干流西侧的太平镇、青莲乡、九岭乡,同样有大量的崖墓出现。

这一奇特的现象,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关注。宋建民分析说,根据历史资料和以往的考古发现显示,在汉代时期,四川土著居民墓葬是典型的崖墓,这一特征经涪江一直延伸到重庆合川,而且密集度极高。三台镇东山与太平镇白虎山以北,是氐羌人的居住地,出土古墓均是典型的砖室墓,几乎没有崖墓出现。

在汉代时期,朝庭在平武设置刚氐道(类似于现在的民族自治县),受外来的中原文化影响,砖室墓是那一区域墓葬的主要特征。由此可以推断,这里很可能就是古时四川土著居民与氐羌的分水岭。

那么,崖墓在汉代时期的四川为何会如此兴盛?

宋建民分析认为,这很可能与当时的道教有很大的关系。在东汉中期,四川道教特别盛行。到东汉末年,张鲁在四川建立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权,这其间必有大量积累的过程。就在这一时期,正是崖墓的发达时期。

汉王坪逝去的三国历史

在江油市太平镇河西乡清华村调查时,当地一座形状奇特的土包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考古工作者判断,这个土包正是清乾隆年间《直隶绵州志》中提到的汉王台。

汉王台面积约一亩,高出地面两米左右,显得很突兀。因全是泥土堆成,加之面积较大,当地群众称之为汉王坪。

宋建民想到了清乾隆年间《直隶绵州志》中有:“县西北三十里,汉王驻兵于此。”书中的县城即彰明县(现彰明镇),汉王驻兵地很可能就是汉王坪。

巧合的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地群众在改土改田时,曾在汉王坪挖出了三件汉代的弩机,其中一件还刻有“景初二年,洛阳左工部造”字样的铭文。铭文所示的年号,正是三国曹魏的年黾

宋建民说,河西乡清华村区域是邓艾伐蜀时的必经之地,此前汉王坪曾发现了两处大的汉墓群,加之弩机的出土及此次考古调查的发现说明,邓艾伐蜀时,肯定曾在此屯兵。

同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在汉王坪曾发现有明确年号的三国时期的实物,这为解读绵阳境内的三国历史,找到了一把珍贵的钥匙。

古瓷窑破解李白出川之谜

1992年发掘的两处古瓷窑规模较大,窑子的长度均在40米以上,出土器物拉了好几大卡车。就在这一次的考古调查中,省市专家在青莲乡的园门村、官田村发现了13处窑址,从现场大量的文化层堆积分析,这13个窑址都是烧制青瓷的民窑。从器物形制分析,这一区域的瓷窑兴于唐代,毁于北宋。

宋建民认为,根据其规模推测,青莲窑与邛窑一样,都是唐代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青莲窑产量大,不仅供给本地,而且大量外销。去年在绵阳解放街的考古发掘中,曾有青莲窑的瓷器出土,而在三台、遂宁、射洪等地的馆藏文物中,也有青莲窑的瓷器。2002年,宋建民在参加重庆云阳赵家嘴遗址发掘时,也发现了青莲窑的产品。

“这次发现,给解读李白出川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宋建民分析说,李白出川,为何走长江三峡?这也与青莲窑的瓷器有很大的关系。

史料记载,李白的父亲李客是一名商人,很可能就是经营瓷器。根据当时的交通情况,李白出川北上,走阴平道去西安,明显要便捷许多。但他之所以走水路,最主要的原因是沿途的水陆码头,都有其父的经销网点,接待费用就省下了一大笔,“这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真实历史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古墓葬重续阴平古道

作为古时出入蜀地最重要的一条通道,阴平古道在穿过涪江大峡谷之后就消失了。阴平古道究竟从哪里延续到成都平原?这成为困扰学界的一大谜团。就在此次考古调查中,随着一处古墓葬的现身,这一谜团最终被解开。

在此次考古调查接近尾声时,在江油市方水乡高包村园包梁附近,发现了一座已经暴露出来的汉代砖室墓。经过现场勘查,文物工作者发现,这一处墓葬在一个小山坡上,此前已经被盗。墓葬剖面没有任何堆积,属半地穴式,墓身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下,墓葬上部使用泥土封闭。

“这是汉代砖室墓本来的结构形制。”宋建民说,也许是由于地形的原因,这处墓葬形制历经千年都没有发生改变,保持了本来的面目,而此前绵阳境内发现的砖室墓的墓身全部都在地下,很可能是遭遇水患等自然灾害,导致墓葬被毁。这一个墓葬的发现,对研究汉代砖室墓的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

同时,因墓葬距离安县花荄较近,地处方水到花菱的交通要道,附近崖墓众多,说明沿线在古时曾有大量的人群居住。

结合此前安县境内的多次考古发现,宋建民认为,在蜀汉时期,这里曾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通道,这条通道正是曾经穿过涪江峡谷后就消失了的阴平古道的延续。阴平古道穿过涪江峡谷后,西转进入方水到安县花萎,经黄土、安昌,过桑枣、秀水、迎新,沿着龙门山脉一直通往成都,是成都平原与外界交流的一个重要通道。

猜你喜欢
涪江阴平青莲
旗袍
有惊无险
田间趣事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李培基《绚彩涪江岸》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礼赞母亲河涪江绵阳作家“涪江溯源”文学采风创作活动成功举办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一朵青莲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