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飞
摘要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爱要讲求艺术,才能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潜移默化地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
关键词留守学生关爱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有长辈或亲朋好友抚养教育管理的未成年学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的兜鼓起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外出打工者的不断增加,留守学生也越来越多了。有的留守学生因贫困而自卑,有的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富有攻击性,有的深陷孤独不能自拔,这些孩子都需要教师用“心”通过不同方式给予关爱。作为教师,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关爱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其实,孩子正处于希望被关注的时期,有一种被关注的愿望,可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得不丢下自己的孩子出外打工挣钱,导致了更多的孩子虽有父母却宛若孤儿,平时很少能见到父母,在生活上缺乏母爱,在学习上缺乏父严,更不要谈什么关注了。教师与父母是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引路人”,对他们的成长作用都非常大。但由于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父母对他们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得到削弱。父母只能在物质上给予孩子心理上的满足,在学业、思想、心理健康等方面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教师热情关注他们,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老师应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闪光点”,使他们受到激励。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摸准“留守学生”的思想脉搏;对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促进健康心理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2 以人为本,环境育人
孔子有言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篇第十七》)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发展情况,跟以下几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先天素质、环境影响、自身努力。孟母三迁,不有效地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吗?具体而言,可以从这样四个方面入手:
(1)营建温馨的班集体。集体的温暖消除留守学生的孤独烦恼。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让他们与同学交朋友,做知己,建立友谊。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做“加、减、乘、除”法,感受个人的进步与集体是联系在一起的,使学生树立班级以我为骄傲,我以班级为荣耀的意识。班主任要在班级建立学生生日档案,在留守学生生日的当天送去一张贺卡,以示祝贺,虽然不能完全代替父母的关爱,但可以使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
(2)营造和谐的校园。学校要想尽办法让校园的每一平方米都成为学生受教育的平台,让校园的教室、走廊、办公室和留守学生之家等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3)创建文明的校园。要求教师文明从教,用文明的言行、举止去教育、感染学生。在学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小学生等系列活动。
(4)打造平安校园。在校内开展平安校园整治活动,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会场交警队、派出所、消防队等开展不同形式的专题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高高兴兴地来,平平安安地回家。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
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对“留守学生”来说,由于心理障碍而导致行为失常,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磨练意志。首先,通过“一帮一”和上门补习、分担家务等形式,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班主任、科任教师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通过学习指导和理想教育等情感教育的内容,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留守学生”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爱。提倡感恩教育,弘扬孝道文化。班级要多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活动。例如举行“六一儿童节集体过生日”“师生共度中秋佳节”“我留守、我自强、我幸福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发动学生给远方的爸爸、妈妈写信,告诉他们自己的成长情况。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道。把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从实践中,用实际行动诠释那份只属于留守学生的风采。
4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
“留守学生”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必须重视个别帮助和指导。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诸如,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我们可以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让我们携起手来,发动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把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做到让留守学生幸福留守,为这群特殊的孩子撑起一片纯净明美的蓝天。